在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这句话在史料上记载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只不过在明朝时期是最多引用的诗句,讽刺了那些标榜自己为官清廉实则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墓

明朝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真正清正廉洁的官员的,比如“大明战神”于谦,当官仅有官服一套瘦马一匹,身为兵部尚书的他住的地方非常简陋。

还有著名清官海瑞,四朝重臣为官期间不收一分一毫,深受百姓爱戴,还被百姓称为“海青天”。

在这些清官当中有一位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他就是王士琦,为什么会有人好奇呢?因为在三百多年后我们在他的墓葬中发现了价值高达十个亿的陪葬珍宝,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

1954年年末,浙江省临海市括苍镇的派出所接到了一个报案,据报案人声称在张家渡村的王庄山中有一处墓葬坍塌泄漏,墓葬中的很多陪葬品也随之纷纷现世,而报案人所说的墓葬,就是明朝清官王士琦的墓。

相关人员随即赶往王庄山,他们去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村民在一旁看着,派出所给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也打了电话,几个相关部门立即把这一带进行了封锁,同时对王士琦的墓葬进行勘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雕像

由于塌陷导致墓葬重见天日,但是这也给勘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文物和历史价值,工作人员只能慢慢地一点点推进,前后历时一个星期终于把所有的文物发掘出来。

当工作人员把目光投向陪葬品时,他们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据事后统计,从王士琦的墓葬中一共发掘出超过一百件文物,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超过22件文物。

陪葬的金器制品中包含了金冠,金簪和金镶莲花耳环以及金戒指等等,等到专家经过细致地观察后确认这些器物都是出自当时的皇家工匠之手,其中的明朝人形金耳挖子和明金丝发罩都在如今的浙江省博物馆中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金丝发罩

根据专家们推测这批文物的整体价值超过了十个亿,就这还没有把被当地村民带走的文物计算在内,可是让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此大规模的陪葬品在明朝时期只有少数人足以拥有这样的规模。

而且从墓葬结构上来看这座古墓不过二十多平方米,墓主人甚至没有棺材,只用了一张草席裹住,如此寒酸的墓室中却放着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这让很多人为这座墓葬的主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形金耳挖子

一个小镇上出现了如此劲爆的消息,很多人为此专门跑过来看一眼,加上专家等人也对墓葬主人的身份有所兴趣,于是就对墓主人展开了调查,让我们回到最开头,报案人是张家渡农业社的一名村民。

他在建筑猪圈的时候发现了墓前的石板,从而发现了诸多的金银玉器,通过查阅了当地的县志后专家把墓主人锁定在了王士琦的身上,那么这个王士琦究竟是何许人也呢?又为何拥有如此之多的陪葬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生于1551年,是浙江台州府临海人,他的父亲王宗沐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从刑部主事一路升迁到山西右布政使,万历三年的时候王宗沐被任命为刑部左侍郎。

王士琦长大后在万历十一年,也就是1583年考取了进士成为了南京工部主事,因为自幼跟随父亲耳濡目染,王士琦早已在心中立下了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坚定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墓出土文物

七年后,三十八岁的王士琦出任了福州的太守一职,为官期间因为深受父亲的影响,王士琦始终把公平公正当成自己的治民理念,那个时候明朝皇帝正是明神宗朱翊钧,而我们熟知的张居正早在1572年就成为了代首辅。

此时的万历年还是一片欣欣向荣,颇有中兴之治的景象,所以就官场氛围来说王士琦的清明廉正还是恪守得十分顺利,偶尔受到小人的奸污也大多都有惊无险,在福州五年后王士琦又到了重庆担任太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明朝历史上还出了一件事,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看到四川驻守军队战斗力弱小后产生了逆反的心理,时播州大概位于现在的贵州遵义市,杨应龙起了独自占据四川的念头,抗命不出的杨应龙被朝廷问责。

下令让王士琦把杨应龙带到綦江听勘,也就是听候审查,接受调查,王士琦最后成功地把杨应龙带到由此立功,加上对杨应龙的防备就升为了四川按察副使,随后在山东参政的任上时成为了抗倭的名将。

当时日本的摄政大臣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十八万大军一路杀到了首都,而我们都知道明朝历史中朝鲜是我们的属国,于是便派宋应昌和李如松大军援助朝鲜,日本兵败后设计等待明军退走后又集结大军卷土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臣秀吉

这次明朝派出五路大军要和日军决一死战,而王士琦作为监军参政同样前往了战场,横渡鸭绿江时王士琦发誓要把七尺有用之身捐献给国家,可是战场的失利让王士琦收起心中的豪情。

当时泗州失利后,身在南原的王士琦手下都纷纷劝他撤退,但是王士琦坚定地认为若是打仗的监军都走了军队还能有勇气吗,于是众人重整旗鼓打了回去收复了泗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把他的军事天赋完全表现了出来,利用地形突袭,诱敌深入后火烧粟林,在最终决战的南海上时,王士琦算准了敌人会突进到阵型中来,一手火烧连营在海面把明朝必胜之师的威武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章安王氏宗谱》记载,王士琦大军后来后“士女老幼争以壶浆劳师”,而且朝鲜人为了表达对王士琦的敬仰还在全州立下了《去思碑》作为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琦为官清廉,又多次在战场上体现了爱国的情怀,那么他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清官呢?答案是他真是一个清官。

现在的临海市区仍然有一个地方叫“十伞巷”,这里是当年王士琦的父亲王宗沐的故居,当年王宗沐膝下三子士崧,士琦和士业,除了王士业是贡生之外其他三人都是进士,而且王宗沐和二子王士琦,三子王士业都当过巡抚。

所以当地的临海百姓称王家是“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因为王士琦家族成员当官期间都是清正廉明,所以百姓们为了感谢就给他们送了十把“万民伞”,所以也因此得名“十伞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伞巷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王士琦是一位清官,为何死后的墓葬有这么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呢?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自己受到过贪官的压迫,所以深知贪官对百姓的毒害有多大,他把明朝官员的俸禄定得特别低,本来是好意,却适得其反导致一些官员不伸手就养不起家。

但是海瑞就没有贪污,不过他也是靠着同时种地才勉强养活起家人,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有,可是在皇帝眼里一个好清官是非常容易得到赏赐的,王士琦当年一生过得清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神宗朱翊钧

这些也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那么明神宗自然也是知道的,他对王士琦早年的抗倭战役非常推崇,并且对王士琦能够保持本色为官清廉也非常看重,毕竟连后来的张居正都暗地里受贿。

王士琦晚年退休在家,因为自己一生刚正不阿,也不收取他人钱财,所以一贫如洗的家里连个棺材都买不起,无奈之下只好裹着草席埋葬在了今天的王庄山上,而这件事最终被明神宗得知后大为感慨。

明神宗随即让人从宫中挑选一批金银玉器赏赐给了王士琦的后代子孙们,而他的后代子孙们也非常争气,没有选择留下来而是一起放到了王士琦的墓中,还在墓葬中加上了很多石块加固墓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此真相大白,王士琦为官一生的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清官,哪怕到死都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信念,这样的官吏哪个百姓不爱戴呢,为政造福一方,为将英勇无畏,为官清明廉洁。

王士琦的家族能够保持这样的家风非常难得,相信他的后代子孙也会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