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初,毛主席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待将手里的烟抽完,他在纸上奋笔疾书下这样一段话:“转湖南省人民政府,查明有无茶陵罗克绍其人?若查实应从速抓捕。”

工作人员在来拿电报的时候,很讶异这竟是一封追捕令,在看到罗克绍的名字后,不禁恍然大悟道:“原来是他!”

新中国已经建立一年有余,全国都在大力清剿反革命分子,而能让毛主席亲自下达追捕文书的,罗克绍所犯下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罗克绍究竟犯下了怎样的罪行,以至于让毛主席如此“念念不忘”?而在抓捕他的过程中又遭遇了哪些困难呢?

离奇的葬礼,突然暴毙的老头

谭余保接到毛主席的追捕令,一时间也是非常诧异,他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毛主席竟然会如此“惦记”罗克绍。

毛主席亲自下达的逮捕令在建国以来都是极为罕见的,感觉到了身上的担子之重,谭余保本人对前往执行任务的公安人员千叮万嘱,要求他们务必细心搜寻,确保抓获罗克绍的行动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行动充满了紧张和严肃的气氛,所有人都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然而,当公安机关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茶陵县开始调查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原来,就在准备对罗克绍进行抓捕的时候,他竟然突然离世了

等公安人员到达罗克绍所生活的河口乡的时候,见到的只有罗克绍的墓碑,还有正忙于他葬礼的亲人们。

此刻,他的妻儿身着孝服,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全家上下泪如雨下,汇成了一片悲伤的海洋。家中弥漫着哀伤的气氛,犹如乌云笼罩,令人感到窒息般的沉重,怎么看都是一副悲痛欲绝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安人员只能作罢,转头到档案馆查询资料,谁知,查询资料的结果竟然又一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茶陵的确有罗克绍这位人物,但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他并非是人们口中的大奸巨恶,也并非劣迹斑斑的无赖。相反,罗克绍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他多年如一日,致力于教书育人,为当地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解放全国的伟大历程中,罗克绍积极捐钱捐物,全力支持我党的解放事业,他的行动深深的表明了他的良心和爱国情怀。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罗克绍都不应该被简单的贴上“坏人”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克绍

查询到这样的结果之后,公安机关一下子束手无策了,一边是最高领袖的通缉令证明这人的确是大奸大恶之徒,一边又是人已离世死无对证,案件的调查一下子进入到了迟滞中。直到一名老公安提出自己的疑点后,案件才有了新的进展。

突破疑点,罪犯终落法网

原来,这位老公安提出了两个疑点,第一就是罗克绍去世的时间太过凑巧,从和乡亲的询问中,公安机关得知他平日并没有什么大毛病,身体也非常硬朗,怎么早不死晚不死,公安机关一调查他就死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疑点出现在与罗克绍家人交谈的时刻。老公安敏锐的观察到,尽管罗克绍的妻子表现出极度的悲伤,她的举止却与家中刚刚失去至亲的情况不太相符

她的哭泣,虽然看似悲痛欲绝,却总给人一种缺乏真实情感的感觉,就像是为了应对公安机关检查而刻意展现出的悲伤。这种举止让人觉得,她的悲伤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敷衍,而非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经过万全的商议之后,几人决定开棺验尸,但这件事不好明着来,如果罗克绍真的没死,那么大张旗鼓的开棺验尸反而容易打草惊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趁着某夜月黑风高之时,几名公安机关悄悄潜入罗克绍的墓地,找到他的墓穴并打开了他的棺材。

果不其然,当打开罗克绍的棺材板后,并没有看到遗体,棺材之中仅仅放着几件旧衣服和一些陪葬品,这也证明罗克绍压根就没有死

这一点则让公安机关更加肯定了罗克绍背后隐藏着很多秘密,而现在的当务之急就变成该如何找到他的藏身之处。

开始的时候,公安机关并没有找到罗克绍的藏身之所,他的反侦察能力也非常强,无论公安机关如何搜查,也没有搜寻到他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经过公安人员的不懈蹲守,没过多久,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起疑的现象。罗克绍的妻子,最近竟然经常提着饭盒前往附近的一座山上,一大早就匆匆出发,直到下午才疲惫的回到村里。

这种不寻常的行为引起了公安人员的警惕,按理来说,罗克绍去世之后,他的妻子也就没有往山上送吃喝的必要了,哪怕是祭拜丈夫也应该是去墓地而不是山上。于是,他们开始密切关注罗克绍妻子的行踪,决心揭开这个谜团。

于是在公安机关决定紧盯罗克绍的妻子,很快便有了新的进展。就在罗克绍妻子又一次拎着食盒上山的时候,几名公安干警悄悄跟在其身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妻走走停停,时不时还会回头看看,显得十分小心,直到走到一个山洞前,在确定没人的情况下,竟直接钻了进去。

能让罗妻如此小心谨慎,那么山洞中的这个人很显然就是罗克绍了。几名干警立刻进入山洞,将正在吃饭的罗克绍逮个正着。

此时的罗克绍早已是白发苍苍、年逾七旬的老人,而后,通过审讯,人们也终于知道毛主席对这名老人“念念不忘”的最终原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害乡里、破坏革命

罗克绍在1877年出生于茶陵县江口乡蕉坪村的一户豪富的大地主家庭。家境富裕,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奢靡与享乐,无所不为,包括吃喝嫖赌,过得极其逍遥自在。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罗克绍自然无法体会民间的艰辛与疾苦,反而将压榨贫苦百姓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使得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一无所知,也让他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

1926年,革命的火焰席卷了湘东大地,茶陵县各地也纷纷兴办起了农会。罗克绍,作为地主豪绅,终于迎来了他应有的报应。百姓们群起而攻之,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中的土地,一度是他权力的象征,也被划分给了农民。这一切,都让他深感痛恨,怀恨在心。这个曾经作威作福的大地主,如今成了众矢之的,这让他心里埋下了报复的种子。

1927年5月,湖南省爆发了一场由国民党反动派主导的“马日政变”,这一事件瞬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曾经高高在上的地主阶级和土豪劣绅,突然间向革命群众狠下毒手,他们举起了血腥的屠刀,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屠杀。

而罗克绍,看到这一幕幕惨状,不仅没有丝毫的愧疚与反思,反而欣喜若狂。他像是在混乱中闻到了机会的味道,立刻在河口乡当地组织起了一支所谓的“安保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吸纳了当地的地痞流氓,将这群乌合之众集结在自己的旗下。对于任何敢于反抗他压迫和剥削的老百姓,罗克绍和他的“安保队”毫不留情,处以残酷的私刑。他的所作所为,让人胆寒,一时间也让他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而他与毛主席的第一次交手,也发生在那个时候。1927年12月中旬,茶陵县的革命运动陷入了一片低谷。在与当地反动力量的斗争中,实力差距始终如同鸿沟,令人无法逾越。

这种困境下,茶陵县工农革命第一团的团长陈浩,内心开始动摇。他心中渐渐滋生了叛变投敌之心,曾经的革命热情在现实的残酷面前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敌人诱惑的动摇与背叛的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陈浩和罗克绍的密谋之下,陈浩带着队伍脱逃,而罗克绍则带领着自己的民团队伍阻挡毛主席等人捉拿陈浩的脚步。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眼看陈浩就要带着队伍脱离控制了,要不是毛主席及时采取分兵策略,带着几十名战士冒险渡江追上陈浩的队伍,并成功将其制服,将我党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虽然这次毛主席成功消弭了风险,但罗克绍对于革命的危害才刚刚开始。

1928年1月,当茶陵县尧水区工农兵政府的成员们,正在一处隐蔽的地方秘密召开农运会议时,但他们的行动竟然被罗克绍发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克绍当即带领民防团,连夜赶往尧水,突袭我党的成员,虽然我方奋勇抵抗,但无奈兵力过于悬殊,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自卫队近乎全军覆没,队长尹子斌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这场悲剧还不止于此,正在此地开会的18名苏维埃干部也未能逃脱罗克绍的魔爪,惨遭他的残忍杀害。罗克绍的这一举动,竟然还获得了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嘉奖和赏金,这使得他更加肆无忌惮的展开反共行动。

机关算尽、恶魔伏诛

听到消息后的毛主席勃然大怒,怒斥道:“不消灭罗克绍这条地头蛇,我们和群众都不得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毛主席一直心心念念着彻底消灭这股反动势力。然而,当时的红军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国民党军。

为了全局考虑,毛主席不得不将精力集中在指挥反围剿战斗上,这使得他始终未能找到消灭罗克绍的这支反动势力的合适机会,但这并不代表毛主席会放弃铲除罗克绍这样的败类。

而无论是在反围剿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罗克绍都借着蒋介石的威势肆意妄为,但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他意识到蒋介石的失败已成定局,他开始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枪毙十次都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求得一线生机,他主动遣散了民团武装,并且把所有的枪支弹药都上交了出去。同时,由于新来的干部不了解情况,他巧妙的把自己伪装成一位开明绅士,不仅主动为地方干部解决难题,还积极为他们分忧

然而,他的真实目的并非如此单纯。为了防止自己的真实身份被百姓揭穿,他竟然主动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慷慨的分给了贫苦的百姓。而他自己,却带着家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房子里,过着简朴的生活。

那些不明真相的干部看到罗克绍既有文化,又识大体,纷纷对他赞不绝口。他们甚至聘请他担任当地小学的校长,这让罗克绍暗自欣喜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他并没有在表面上显露出来,反而坚定的表示,他一定会努力教书育人,不负众望。他的言辞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让人不禁对他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只有罗克绍自己心里清楚。

自作孽不可活,虽然机关算尽,但终究难逃法网恢恢。随着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一封电令,罗克绍的末日终于到来。尽管他费尽心机,但他的行为必将受到所有人的谴责和唾弃,成为他一生难以磨灭的污点。

在1951年冬,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公开的审判,罪大恶极的罗克绍被判处死刑。随着一声枪响,罗克绍罪恶的一生也终于画下了句点。而我们也相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也有理由相信它永远不会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毛主席亲自电令抓捕罗克绍一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