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上将王震将军的母亲董奇普病逝于江西红星垦殖场,当地县委的工作人员在发现之后,立刻对老人家的遗体先进行了简单的安置,但在安葬一事上,众人却在丧事规格上,出现了分歧,最终大家决定先通知王震,再做决定。

在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王震难掩悲痛,电话拿在手中,王震却久久没有说话,电话那头的人还在说:“王老将军,这丧事规格我们想以当地的最高规格来办,您看这……”

没想到,王震听闻这些之后只说了两句话,却令电话那边的人不禁肃然起敬。

王震最后究竟跟当地县委的工作人员说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安排母亲的身后事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甘于艰辛

王震作为家里的老大,与母亲的感情也最为深厚,在离开了事务繁忙的北京之后,王震第一时间就把母亲董奇普接到了身边。

1969年4月1日到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王震虽然在浩劫中遭到有心之人的针对,但仍旧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不过即便如此,王震也很快接到了自己的调令:前往江西红星垦殖场。

临别之际,毛主席跟王震说:“正好让你去休息休息,顺带到当地走一走,看一看,但也要搞点研究,做点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一定牢记您的嘱托。”王震点点头,毛主席的话他向来都是当成头等大事,从未敷衍了事过,战争时期是如此,和平年代亦是如此。

王震到达红星垦殖场后,工作一下子少了许多,如此一来他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于是王震又将母亲董奇普接到了身边。

彼时的董奇普已经年老体衰,深感自己时日无多的她,最终选择了离开生活几十年湖南故土,去见一见自己多年未曾谋面的大儿子。

但母子二人在红星垦殖场的生活条件是较为艰苦的,住的是土房子,吃的是粗粮。其实倒也不是垦殖场的工作人员怠慢王震和他母亲董奇普,实在是老人家住不惯那个窗明几净的办公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老家的时候,董奇普就因为小儿子王余美给她盖的新房子太漂亮而住的不习惯,这可能也是她坚持要来看望大儿子的原因之一。

其实对于王震来说住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共产党员在哪里都一样,战争年代他也是吃过不少苦的人,对于这些倒不是很在意。现在既然老母亲有需求,那自己也没必要接着在办公大楼里住。

之后,王震就带着母亲董奇普搬到了距离办公楼小几百米远的一间土房子里,当地垦殖场的工作人员几次跟王震提出为了老人家着想,看是不是给现盖一间砖瓦房,但这些却都被王震谢绝了,他表示自己和母亲在这里很好,不需要党和国家再多费心了。

1970年,王震接到通知,让他去北京述职,于是王震告别了母亲又一次前往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其实之前王震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也曾经把母亲接过去住了一年多,但王震毕竟是国家要员,北京也没有那种距离办公场所很近的土房子,所以后来董奇普还是选择回到了湖南老家生活。

在从江西出发之前,王震还告诉母亲,自己应该做完报告就能回来,走的时候母亲董奇普还跟他说:“这次你可得快点啊,妈已经老了,怕是再等不了你一个五年啦。”

王震向母亲承诺,自己这次一定会尽快回来。

但王震没有想到,这次告别就是他们母子此生的最后一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一生质朴

王震没想到,自己刚入京不久,就与母亲天人永隔。但当地县委人员找到他问是否要给他母亲的葬礼提高规格时,王震的两句话却让他们都佩服不已。

人一辈子会留下许多遗憾,不管是已经弥补的还是未能弥补的,遗憾终归是遗憾,过去的就过去了,永远没有弥补的机会。

在王震入京后不久,母亲董奇普病逝于他乡的江西红星垦殖场。在王震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当地县委的工作人员将老人家照顾的很好,但死神与病魔无情,终究没能让这位老人等到回来的儿子。

由于当时中央已经逐步开始推行殡葬改革,但并未完全深入人心,再考虑到王震的身份,县委的工作人员还是给王震打了个电话请示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王震听闻母亲离世的消息之后,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也许是想到自己未曾履行的承诺,也许是想到临别时母亲苍老的面庞,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但王震在此时依然谨记着母亲的教诲与毛主席的叮嘱,心中依然装着的是国家。

他在电话里告诉县委的工作人员:“我母亲的葬礼一切从简,遗体就按照国家之前推行的丧葬改革要求,火化即可,麻烦你们了。”

这一决定让县委的工作人员顿时钦敬不已,没想到王震连为母亲风光大葬的机会都放弃了,只是为了带头声援国家政策改革,这让王震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又高大了几分。

但王震何尝不想将母亲的身后事办的漂漂亮亮呢?但他深知母亲这辈子都是个朴素的人,住的朴素、吃的朴素、用的朴素,连说话也充满了中国农民特有的朴素感情,自己如果给她风光大葬,怕是母亲泉下有知也不会感到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而当他挂断电话后,他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自己16岁的青春年少,当时的母亲也是如此翘首以盼的等着他回家。不同的是,40年前的母亲等到了,40年后没有,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1908年4月11日,王震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佃户家庭,这时的他不叫王震,而叫王余开。

王余开5岁就被送到邻村念书,14岁时就被迫中断学业回家帮着父母干活,对此他毫无怨言,身在底层的他反而更能理解父母养育他的辛酸和不容易。

两年后,王余开跟母亲作了简短的告别,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母亲没有阻拦他,他的父亲王贵之年轻时也是这样,只是迫于家庭和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留在这里。现在儿子又提出了这个想法,董奇普自然不忍心再反驳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16岁的王余开跟着舅舅去到了外面的世界,这一去就是五年。在这五年里,王余开成为了一名工人,并且参加了当地的工人纠察会,还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震。

1921年,当王震回到家乡再次见到母亲时,他已经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变成了一位青年,董奇普也很欣慰看见儿子的成长,这让她真正的感到自己的儿子已经是一个大人了。

而王震的革命旅程,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智勇足备

时代的洪流推着历史滚滚向前,青年时期的王震也是其中的一员,与其说他并未辜负母亲的期望,不如说他大大超出了母亲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在与母亲重新团聚之后,1922年王震决心去长沙从军,此时他终于正式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之后又是一个五年,王震在192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在国民党造成的“白色恐怖”下,王震毅然决然的投身于武装反抗的斗争中。两年后,由于王震的工作卓有成效,他奉命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先后担任了师政委、代理军长、代理司令员等职务。

甚至在1930年,王震的父亲王贵之也放下了地里的农活,跑到儿子手下做了一名“大头兵”,可惜的是王贵之没能活到战争结束就为国捐躯了,这件事情也成了王震永远的痛。

在主持担任党内政治工作时,王震坚决执行了毛主席关于“纠正肃反扩大化”的思想,保护了一大批我党作风优良的好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33年5月的九渡冲战斗中,王震带领红军战士们出其不意,直插敌军阵地后方的山崖,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此役红八军歼敌500余人,俘虏千余人,有力的配合了主力部队进行作战,被称赞为是“湘赣省的空前胜利”。

长征期间,王震与众多同志一道,坚决反对了张国焘分裂军队、分裂党的行径,并且有力的维护了中央红军的党性和纯洁性,在我党的政治工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任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率领部队在抗击日寇的过程中作出了模范带头。所率部队也于1939年被评为“模范党军”,亦受到过朱德与彭德怀的嘉奖。

1941年,王震率领部队进驻南泥湾,负责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在当地掀起了一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旗帜,为开荒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大大减缓了压力,毛主席还亲笔给他题词“有创造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震与李先念一起参与了“中原突围”,后任一野二纵司令员兼政委,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打出了著名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

在解放战争期间,王震多次因临阵指挥负伤,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所率领的部队能打硬仗、能打险仗。在永丰镇战斗中,他率部歼灭敌军万余人,创造了在攻坚战中几乎以一比一的兵力配置全歼敌军的辉煌战果。

1949年9月,王震主动请缨大西北,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和平解放与新中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继续在工业建设和农业建设上为国家出谋划策,还在1958年创建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塔里木大学,分别担任两所院校的首任校长和名誉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浩劫期间,王震虽然也受到波及,但他坚持真理,始终坚定不渝的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并在1976年粉碎“四人小组”的行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993年3月12日,王震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在逝世前,他还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死后骨灰按照老将军的要求安放在新疆天山。

这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大概也是王震对于父母亲最好的告慰了,于党、于国家都是如此。

看完这段有关王震母亲去世,县委询问其丧事规格的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