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河马君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大家好,我是河马君。

2024年还未过半,《庆余年2》以所谓“剧王”的姿态回归。

数据也的确吓人,腾讯站内预约数超1700万,也就是说即使一个新增流量都没有,只要预约的人都坚持看完,其点击播放量就可以超过6亿……

作为参考,《隐秘的角落》热播期总播放是10亿,《假日暖洋洋》是6.2亿,《荣耀乒乓》是3.3亿。

观众确实是“饿了”,五年的等待把预期无限调高,有些观众甚至已经不记得第一部的具体细节,只剩下“应该好看”的印象,这让《庆余年2》风险与机会并存。

一方面,观众已经慷慨地把流量给满了,甚至全球巨头迪士尼也预购了发行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市 场对《庆余年2》是认可的,这一点不应 该怀疑。

另一方面,首播后毁誉参半,也显示出万众瞩目的副作用。

原著党照旧质疑前几集无处不在的“假死欺君”脱离主线不讲逻辑,一些新入坑的观众则吐槽剧情松散、故弄玄虚。

大IP开席,不可能和所有人的期待都一致,但随着剧集推进,观众最终会品出作品的成色。

《繁花》播放前几集的时候,“墨镜王拉胯”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最终肯定的声音成为主流——《庆余年2》可以做到吗?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和整个长视频赛道有关的问题:

如果《庆余年》这样各方面配置拉满的腾选之剧,达到商业口碑“双满意”都如此困难,那其它作品会不会太艰难了呢?

或者我们换个问法:

短视频依旧大量收割时间,微短剧炽热地切入“讲故事”的大战场,中视频保有知识性内容的自留地…… 下一个时期,长视频如何发展,真正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方面,《庆余年2》或许给出了一些参考。

一、《庆余年》“魔改”背后:文学底本越来越重要

《庆余年2》最初几集,出现了一个让原著党火力全开,普通观众也纷纷挠头的剧情问题——范闲“假死”回到京都的一段剧情逻辑上并不顺畅。

真爱粉当然可以用整体质量去辩护,但事实就是,大量观众想不明白范闲冒着“假死欺君”的巨大风险到底回京都查了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著中,抱月楼事件是范闲正常回京后触发的,电视剧在设置“假死”这个自由节点以后,付出了扰乱原著时间线的代价,却似乎没有得到什么价值,在第六集后又逐步回到原著细节,从而使整个剧情逻辑变得松散混乱。

除非有一个草蛇灰线的巨大伏笔,否则这一处的剧情肯定是丢分的。

但如果我们站在主创的角度考虑一下,对于“你就不能按照原著拍吗”的质问,答案只能是“不能”……

《庆余年》是起点老白文的标杆之一,猫腻这个作者文青、感性、在设定和描写上都有独到之处,因此他被视为和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早期白金不同的写手。

但是,猫腻依然有着深刻的“起点印记”,比如“装X打脸”、“扮猪吃老虎”、“后宫”……在影视化的时候,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网文技巧往往会变成需要处理的安全风险。

以《庆余年》为例,电视剧把除了婉儿以外所有与女性的暧昧关系都淡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闲提着大狙去北齐皇宫睡小皇帝,日后在东夷城那一句“朕要在上面”,都不可能拍出来。

客观上说,影视化加入原创剧情也是必然的,小范大人即使不在此处假死,总要在别处“假死”,原著党可以要求主线大体一致,但支线剧情绝不可能严丝合缝。

由此衍生的问题是,新剧情与原著必然出现“排异反应”

《庆余年》的编剧王倦在上一季还被夸赞“神改编”,但即使是内地巅峰水平的编剧,也不能保证原创剧情线永远水准在线。

如果观察近期被认可的“精品剧”,会发现文学底本变得越来越重要。

原著并不见得完美,但设定、人物、剧情形成自有生态,想要加入一段不违和的支线,需要有比原著高一个层级的艺术能力,相比之下,找一个好的文学底本反而是成本最低的

毕竟一个影视化团队的投入动辄上亿,买原著版权几百万就行。

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底本的极度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繁花》《人世间》这样动用茅奖、鲁奖作品的,影视化水平上下限都更高,可茅奖一年只评一次,够拍几部电视剧?

腾讯的科幻巨制《三体》更是用了刘慈欣宇宙的基石,前后三十年不见得有同级作品。

马化腾要腾讯视频至少每个季度要有一部精品,可是,拿什么来拍下一部《三体》?

《漫长的季节》算近年来罕见的状况,原创剧本加上高水平团队,实现了1+1>2的效果。可“原创剧本”本身,也是很复杂的,整个行业过去20年把“纯血编剧”的空间一再压缩,非大牌编剧维持生计都困难。

一个小导演说接本子,第二天邮箱里能塞满50部作品,编剧稿酬低至于三四万一整部……长此以往,必然是大量人才流失,基础生产能力崩溃。

有个笑话,某主流编剧吐槽说:“现场不但导演、演员、经纪人要求改剧本,连场务都要求改剧本!”

段子之外,是现实的话语权困境,有想法有能力的编剧宁愿去做话剧也不写电视剧,行业又拿什么实现原创剧本的精品化?

电视剧系统内部的文学底本产能不足,小说改编也难以满足平台的精品化需求,这是长视频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网文仍然是富矿,但“选矿”考验行业理解

短期内,恢复专业剧本的产能和质量并不现实。

这是为什么大平台的S级项目普遍选择小说作为项目底本,一方面上游小说的人气确实能带来一定的流量红利,这样的项目也更吸引主创演员。

另一方面,长期实践中改编的完成度确实比原创更高,有利于出现影视剧精品。

面对精品文学底本的严重短缺,影视行业势必要到处寻找——作为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版块,网文受到关注理所当然,它可能是最大的富矿。

据《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去年境内主流文学网站上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超过200万部,这是实实在在的海量供应。

不过具体到影视化改编,从网络小说到影视文学底本之间,还有一个“选矿”的过程

IP影视化在过去大约10年里,明显有一个精细化、合理化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网文虽然数量极其巨大,可真正适合影视化的也没有那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来杨洋、吴磊硬上起点主站白金作家的大IP《斗破苍穹》《武动乾坤》口碑扑街,收视也差强人意,投资人对“流量+IP”这套万金油组合不再盲目信任;

批量开发的“晋江神作”最近明显有一点疲软,晋江的创作互动机制导致许多作品被“价值观审查”限制了活力,能够支持影视化再创作的底本有没有想象得那么多。

导演和制片们不再通过网站热榜找影视底本,这是“选矿”的第一步。

以起点主站为例,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等“老白文”作者在早期的高人气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动辄数百万字的大长篇核心吸引力是相同爽点下的“升级换地图”,确实也很难支撑精品影视。

前不久,“世界不爆炸,唐三不停更”的唐家三少宣布停止更新,老白文横贯星空的时代实际上也已经过去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老白文”就没有改编价值,《斗罗大陆》《斗破苍穹》虽然真人影视化质量一般,但动画的传播、口碑都很不错。

一个不需要太多复杂情感和价值输出的单纯环境里,古早神作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去宣泄炽热的想象力,这不失为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影视剧逐渐找到了与自己“更合拍”的文学底本,《赘婿》《司藤》《雪中悍刀行》《乔家的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与结构都更像传统文学,又兼具网文擅长的世界观构架、撩拨观众心理“爽点”的能力,才能作为优秀的影视文学底本。

《庆余年》正是这样的作品,行文顺畅、结构清晰,同时设定瑰丽新奇,出乎意料之外。

前些年网上流行的“剧透杀死悬念”的游戏里,“庆帝是大宗师、五竹是机器人,匣子里是狙击枪,神庙是博物馆”能够脱颖而出,也正说明这部小说在世界构架与悬念设置上颇有可取之处。

如何能选到更多的《庆余年》,成为下一阶段致力于“铸造精品”的长视频平台最重要的问题。

三、作为“水源地”的起点,可以量产成人童话么?

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地方,这一次《庆余年》以“剧王”之姿杀入市场,商务资源肯定是顶配。

因为赞助给得多、给得早,这个剧集几乎没有贴片广告,全是剧中人物以小品形式露出的“内嵌式”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不太令人反感的“高阶”广告方式,除了架空电视剧,我们在米未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网综里,也能看到类似广告模式。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起点中文网也在剧中进行了露出,王启年的扮演者田雨老师面对观众表示,自己就是通过起点中文网APP掌握剧情走向的——有点意思吧,起点有意识地希望将剧粉引回小说端,实现内容流量的良性循环。

对于阅文集团和腾讯视频来说,起点显然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巨矿,除了《庆余年》这样的明星作品,还有海量的腰部乃至“扑街”作品,也可能会拥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脑洞和世界观设定,能够被整合成低成本剧集。

而头部IP如《诡秘之主》,虽然设定过于繁杂,也保持着影视化改编的潜力。

实际上,我认为猫腻真是个有才华的创作者,《庆余年》在这个时代显得不快不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情节没有那么紧凑,甚至有意识地在制造一种“出戏感”

观众代入范闲的时候,全程不会有他真的会死或者遭遇重大创伤的焦虑。他是天选之人,是穿越者,有母亲遗泽的最牛班底,有来自“神庙”的底蕴和整个现代文明提供的“先见之明”——所有的悬念,其实都是范闲怎么破局。

这就是典型的“成人童话”,全剧没有彻头彻尾的反派,每一个站在主角对面的人都有自己偏执的理由,他们站在那里不过是命运的推动。

远瞳的《黎明之剑》、《深海余烬》,乌贼的《奥术神座》《诡秘之主》,其实也是不刀人、不设绝对反派的作品,猫腻在这方面是一个先行者,起点与读者强交互的创作环境,将作者们训练成了优秀的成人童话作者。

长视频需要的,其实正是这样的节奏,带一点反转、带一点悬疑、但不能真的像阿加莎·克里斯蒂一样随时制造“无人生还”的残酷结局。

比起数量有限的茅盾奖作品,未来多发掘像《庆余年》一样的底本,才是比较现实的增产路径。

当然,网文平台也在有意识地增加现实主义题材创作。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也指出,2023年网络文学新增现实题材作品约20万部,现实题材作品总量超160万部,现实主义的持续抬头,也显示出主流化+精品化的意愿。

传统文学产量和质量明显不满足庞大的改编需求,最近热播的《我的阿勒泰》另辟蹊径,将散文影视化并取得不错效果,这当然是有意义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这种“非主流”的选择背后,未尝没有传统小说题材过于集中、融入IP产业链不够顺畅的原因。

马化腾的“精品影视剧”KPI已经下达,长视频在漫长的投入和亏损以后,既需要成功的商业典型,也需要兼顾社会效益的破圈流量,寻找稳定的文学底本供应,是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注网文这个“水源”,对影视行业来说将会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长视频系列解读,点击阅读: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