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大将粟司令,在1958年被错判为“个人主义”,一直到1994年,也就是他去世之后的第十年才得到完全平反,期间经历了36年的冤屈。在大将平反工作的前半段,付出努力最多的有3个人:粟司令的夫人楚青、嫡系下属王必成中将,以及原三野参谋长张震中将。在粟司令生前,他们就多次奔走申请,争取为大将平反,但是这些努力最终没有在粟司令去世前获得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张震将军由于资历出众、能力过人,被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当时的副主席一共只有两个人,张震的权力已经非常可观,凭借他的力量有机会帮助粟司令平反。也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张震将军对于这件事的功劳是最大的。在1994年12月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组织为粟司令成功恢复名誉。张震的功劳固然不小,但其实幕后作用最大的还真不是这位老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震将军成为军委副主席时,还有一位刘华清将军也担任副主席,一共有两位副主席,同时在他们至少还有正职的军委主席。很显然,张震的话语权虽然不低,但是要确保给几十年的冤案平反,把握性还不是特别大。这种情况下,另一位支持粟司令的关键人物出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幕后英雄就是汪道涵老先生。提起汪道涵这个名字,有些朋友都不熟悉。他的知名度确实不像一些开国将帅那么高,即便在军政生涯鼎盛时期,也不属于中央的核心领导层。但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对军队的影响能力超出了大部分开国将帅,可以直达军委主席,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道涵是安徽人,学识出众,早年在人民军队工作,建国后多数时间在政府从事财政、工业管理,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成为上海市市长,后来又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在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发展过程当中,汪道涵是有重要贡献的。这样一位军政双全的老干部,后来在中央领导层交接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因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首长,就在上海工作过。汪道涵当时是他的前辈和老师,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首长又兼任了军委主席,对于汪老的意见和看法,始终是非常尊重的。所以汪道涵有能力影响中央军委的决策,甚至比张震副主席更为关键。而在粟司令的最终平反环节,正是汪道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意见被中央考虑和采纳,再加上张震副主席的努力,粟司令的平反工作畅通无阻,在两大报纸上公开登载并恢复名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话说回来,汪道涵又为什么如此热心地帮“战神”粟司令平反呢?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在战争年代,汪道涵虽然年轻,却因为文化素质出众、组织能力强,担任过华东野战军军工部长一职,而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是我军的主力野战部队之一,负责作战的军事统帅正是粟司令。军工部长是华野的中层干部,为前线作战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汪道涵和粟司令的沟通交流也非常多,受到粟司令的直接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三野出身的大部分干部一样,汪道涵对于粟司令的指挥才能和贡献都是非常钦佩的,对于1958年粟司令遭到的错误判也心知肚明。他和王必成等将领一样,都希望能够帮助老上司尽快平反。但遗憾的是,汪道涵的资历当时比较浅,在五、六十年代基本上是说不上话的。粟司令直到1984年去世时,也没能顺利平反。但到了八、九十年代,汪道涵已经是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前辈,再加上前文所述的具体关系,他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帮助粟司令恢复名誉,所以在幕后起到了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汪老在战争年代是军队干部,和平时期又成为政府要员,成绩出众;到了晚年逐渐淡出政界,又成为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为祖国统一工作奔走呼号。这样一位在各个领域都有突出贡献的前辈,确实值得尊重。2005年,90岁的汪老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