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把20亩山坡地改种向日葵后,通过媒体宣传、抖音直播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赏花,短短20多天就有2万余人次来打卡,门票收入达4万余元,带动了村民经营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谈到“葵花海”带来的甜头,德宏州芒市勐戛镇象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能龙难掩喜悦之情。

一块“低收入山坡地”变成“高回报葵花海”,这是象塘村在乡村振兴中转变思路、闯出新路的例证。

近年来,象塘村坚持“头雁”领航,以促农增收为目标,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让乡村振兴美好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头雁”领航 群雁齐追

李能龙年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在致富路上把握机会、当机立断,成为全村第一个勇于“吃螃蟹”的人。

李能龙从网上了解到,一种名叫“三元”的家猪品种适合在当地养殖,于是萌生了养猪创业的想法,身边的人都认为养猪风险大,劝他安安稳稳过日子。但他没有动摇,拿出自己打工攒下的全部存款,加上银行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的钱,凑了10余万元,盖起了养猪场,购入170头商品仔猪开始养殖。第一批猪出栏后,李能龙净收入达14万余元,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一人富不是富,全村富才是富。李能龙希望村里的乡亲们也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于是邀请农技专家到村里为村民上培训课,自己免费将小猪仔送给村里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残疾人,带领村里20多户村民搞起了养殖,带动建成5家微型养猪场,逐步实现养殖产业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

党组织领办 合作社变强

养殖业有了起色,象塘村继续在种植业上发力。

勐戛镇党委和帮扶单位助力下,象塘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以残疾人和监测户为主体的德宏州春哺种植专业合作社,将闲置的土地资源、分散的助农资金,进一步整合、盘活,示范种植了60亩百香果,百香果成熟进入市场后被抢购一空。

“我们周末会带着孩子来象塘村‘开心农场’挖红薯,让孩子体会丰收的成就感,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一名学生家长说。

为推动合作社与时俱进发展,象塘村紧跟市场需求,推出小学生“开心农场”,开发向日葵“花海”,创新营销方式,多渠道增加合作社收入,持续提升合作社综合实力。

搭电商快车 拓致富新路

合作社发展起来了,敢闯敢试的象塘村又盯上了电商。可是一没技能、二没平台,谈何容易?

面对困难,李能龙带头想办法、找机会,积极参加电商培训,成为了德宏州残联残疾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第2期培训班的学员。

2018年,象塘村率先在德宏州建设了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李能龙电商工作室,线上线下年均出单量“10万+”,年销售额达150余万元,带动329户农户增收。

为进一步挖掘“互联网+”的发展潜力,象塘村积极推行“合作社+电商+直播”的模式,通过合作社提供产品、电商促销售、直播引流量的方式,对当地农特产品、乡村旅游景点等进行推荐。

2023年,象塘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878元,同比增长8.9%,实现了变“流量”为“收入”,让一个个“新农人”搭乘着电商快车走上了更宽阔的致富路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刘金山 通讯员 杜若菲)

责编:罗婧源

校对:刘兵兵

监制:郭云旗

审核:赵梅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