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研以问答、教以传薪,聚焦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5月19日晚,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联合中共一大、四大纪念馆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平民女校原址举办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博物馆之夜——大家谈博物馆、教育和研究”。来自博物馆协会、沪上各红色场馆、静安区以及高校的相关领导与特邀嘉宾参加当天活动。

活动上,中共二大、四大纪念馆的宣教和研究工作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场馆的宣教品牌亮点和研究探索概况。

随后,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上海鲁迅纪念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郑亚,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雪琛,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赵丽;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尤玮,上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中法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中方主任孟添,上海大学上海经济管理中心行政部主任高举,中法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主管邢洁婷等多位嘉宾为观众献上一场文博大咖面对面访谈,从高效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利用,做好馆藏资源的本体研究和价值阐释;平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打破红色场馆给人的固有印象;加强馆际联动、跨界合作,培养博物馆人才队伍;在场馆各业务端口注入新质生产力,激活场馆高质量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指出,“研”之有物、“育”见初心,红色场馆应立足受众诉求,一方面深挖革命旧址遗迹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将场馆发展有机融入周边环境,打造理念新颖的“街区式博物馆”。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雪琛认为,旧址遗迹是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是党史“教材”,英烈模范是党史“教师”,革命类纪念馆要充分发掘这些优势资源,打造受众理想信念教育殿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尤玮指出,让历史,活在当下,让过去,拥有明天。革命类场馆要让进馆的受众感受到情感共鸣和信仰共识,涵养家国情怀,坚定使命担当。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指出,人物类纪念馆要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上海革命文化”主线,深耕文物史料的挖掘研究和阐释传播,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赵丽指出,红色场馆要依托文物藏品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之魂,依托深化深究更好地提升场馆生命力。上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提出加强博物馆纪念馆的跨界合作,盘“活”红色资源,带“火”红色场馆。来自高校的教师代表从大思政课的角度,阐释了博物馆纪念馆与高校不同的育人使命,文教融合赋能大思政教育。

最后,安来顺主席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教育和研究是博物馆两项基本职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上海交融激荡,博物馆纪念馆百花齐放、并驾齐驱。红色场馆是赓续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和研究作为逻辑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教育要以受众为中心,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强化数字赋能,有效实现场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研究则要以更开放的视角和更多元的合作,促成更优质的成果转化,提供更高效的业务支撑。

访谈期间恰逢纪念馆夜间开放时段,夜色下,光影交错,仿佛回到百年前女校的教师们在授课的场景,穿越历史、对话现在,智慧碰撞,共话文博未来发展。

红色是上海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以中共一、二、四大为代表的红色场馆在城市品格塑造中承担重要职责,用研究答时代之问,以教育传文明之光,发挥红色文化高纬度引领力,共同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