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鸦喝水》是一篇人所皆知的课文,目前依然是小学课本里的一个从没有缺阵的经典。

为什么《乌鸦喝水》如此受到小学课本的青睐?

个人忖度,这个故事,有动作,有思考,有结果,看起来文本很短,但却有着通常故事的起因、阻碍、破解这三个环节,可以说通篇都是行动的干货,又寄托在可以理解的常识基础之上,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体现出一篇文章波澜起伏的基本配置,可以说是囊括了一篇好课文的基本质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乌鸦喝水”本身的真实性受到过质疑,但是实验可以证明,只要瓶子里的水过半,乌鸦是可以喝到水的。

这种常识上的疏缺或者叫瑕疵,当然是《乌鸦喝水》的先天缺陷,但依然没有动摇这篇课文在教材里的不可撼动的常驻地位。

那么,现在的课文版《乌鸦喝水》来自于哪里?

我们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伊索寓言》里寻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版本的译者是著名的翻译家罗念生,《乌鸦喝水》的故事,在书中的标题是《口渴的冠乌》,与通行的《乌鸦喝水》标题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相似之处。笔者开始的时候,还以为这一版里没有收录《乌鸦喝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全文如下:

——冠乌口渴,来到一只水罐旁边,使劲推它,但水罐立得很稳,推不倒。冠乌想起了他惯用的手法,把石子投在水罐里,罐底石子增多,水面逐渐上升。这样,冠乌便喝到水,解了渴。

由此可见,力气敌不过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版《伊索寓言》插图

这个版本,显然与课文里的内容,缺少相似性,因为罗念生译本里,还有乌鸦推倒水罐的情节,意味着原初版本中乌鸦喝水的时候,也曾经采取暴力手段,意图打破瓶颈障碍,而并非一开始就用智力模式,提升水位,获得饮水止渴的目的。

应该说罗念生的版本,是忠实于原著的,甚至它采取硬译的选择,标题没有采用通行的《乌鸦喝水》,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僻的标题。

而之前其它译本中《乌鸦喝水》的标题,主要有《乌鸦和水罐》、《乌鸦和水壶》、《乌鸦和瓶子》、《乌鸦和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版《伊索寓言》

实际上,我们看一下这些译本,会发现与目前课本里的语句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此看来,目前课本里的译文,有着它的来源与脉络。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材体系里寻找课本里的《乌鸦喝水》的来源与出处。

下面,我们重点在教科书体系里,看看《乌鸦喝水》的演变情况。

文革后第一套教科书里,1978年2月版第一册就已经出现了《乌鸦喝水》,与目前的课文基本类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版

再往前追溯,1961年的第四套教材里已经存在今天版本的《乌鸦喝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版

再看看第三套人教版教材。

这一套教材比较复杂,它的第一版于1955年出版,之后每一年都作版本的修订,而每一年版本都有重大的课文变动,课本的页数也有很大的差异,始终没有一个定型的版本。

我们查了一下,1955年的第一版,并没有出现《乌鸦喝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第二版中并没有《乌鸦喝水》

之后的各年度的版本里,也没有《乌鸦喝水》。

一直到1959年的第五版里,才首次出现《乌鸦喝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第五版27课,首次出现《乌鸦喝水》

这一版的《乌鸦喝水》与现在的课文基本也属于同一个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套教科书里的《乌鸦喝水》

我们继续往前找。人教版第二套教材,因使用时间较短,且并没有编撰成套,所以,我们暂且忽略。

而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里,就已经出现《乌鸦喝水》。

第一套人教版教材,分别是收编了华北和上海版的两个不同体系的临时课本而编成的。

这样,我们在华北版与上海版的版本里,均发现《乌鸦喝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北版,1951年第二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版,1951年第三版

这一个版本,较现在的课文更为简单,但是基本语句,与现在的版本有着较为明显的承续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1950年左右的华北版与上海版里,就已经出现了目前课本里的课文《乌鸦喝水》的基本结构模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中的课文

这也意味着,《乌鸦喝水》的原文,早在建国前的教材里就已经存在。

这样,我们寻找《乌鸦喝水》的来源,必然要到民国的教材或者相关文本里寻找。

我们下面回溯着往前寻找《乌鸦喝水》的版本体系:

1948年启明书局出版的林华译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鸦和甕

一只乌鸦,快渴死了,看见一个甕,因为想要找到一点水,很快乐地向它飞过去。他飞到的时候,很是悲伤,发见甕里的水很少,他竟不能够喝到。他用尽各样方法,去尝试过,总是徒劳无益。最后,他尽力收集了许多的石子,用他的嘴,将它们一块块地放到甕中去,直到

后来,他使水深到他喝得到的地方,才解救了自己的口渴。

有需要才有发明。——

这个版本里有很多对乌鸦的情绪的描写,教材版里却根本没有提及,与罗念生版相比,也显得冗词较多。可以排除在教材的源头之外。

《新儿童》1943年第三期,这里出现的是诗歌体的《乌鸦和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新课程标准适用:小学国语读本(初级第三册)》,由朱文叔、吕伯攸编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鸦喝水

太阳大,天气热,一只老鸦口渴得很,想喝瓶子里的水。

瓶子很长,水很浅,老鸦的嘴又短,无论如何喝不着。

好聪明的老鸦,他想出一个法子了。

他啣了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去,一共放了十几颗石子。

石子一多,水升上来,他就喝得着了。

这个版本基本可以视着是1950年版的语文课本里的原文。核心词汇是一致的。

再往前追溯。

1933年,世界书局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世界第二种,国语读本第三册》中有课文《乌鸦喝瓶里的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鸦想喝瓶里的水,瓶颈长,水在瓶底,乌鸦喝不到。

乌鸦用头去撞瓶,瓶很重,撞不倒。

乌鸦用嘴去啄瓶,瓶很牢,啄不破。

乌鸦衔了石子,一块一块,投在瓶里,瓶里有了许多石子,水升上来了,乌鸦就喝到瓶里的水。——

此教材编辑魏冰心,也是一名民国时期著名的教材编撰家,他编写的这套教材,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课文适合儿童的心理,采取排比与重复的结构,唧唧复唧唧。课本中的这个寓言故事,也有着这种特点。与目前课本里的版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再往前找,我们在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由黎锦晖、陆费逵编撰的《新学制适用、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初级第四册)》中看到一篇《聪明的老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如下:

——老鸦渴了,想喝那瓶子里的水;但是瓶颈很长,水又浅,不使水升上来,怎么喝得着呢?好聪明的老鸦!他衔了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去,一连放了十几个,石子一多,水就升上来,老鸦就喝得着了。——

这个版本,与现在的教科书里的课文信息量基本等价,核心词汇也能看出承续性,因此,黎锦晖的这个版本是目前课文能够追溯到的最早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教科书的版本体系

关于黎锦晖的这个版本,我们可以在闫苹、张雯主编的《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语文出版社,2009年1月)中看到对它的介绍,截图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目录如下,《聪明的老鸦》在第四册的第五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黎锦晖的这个版本有什么出处?

我们在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版本《伊索寓言演义》中找到相关的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鸦得水

有一口渴的老鸦,到处觅水,偏偏没有。后来见一个细腰长颈的瓶儿。老鸦想那瓶儿里或可得些水,解解渴。忙去一瞧,果见亮晶晶的,装的清水。老鸦大喜。但老鸦的嘴很短,瓶儿的口,又高又窄,纵使伸长了嘴,也够不到。恰好地上有一堆小石子,老鸦见了,忙把石子一块一块地衔来,落在瓶里。水得了石子,自然泛上来了,到得后来,水已齐了瓶儿的口,老鸦舒舒服服,就口边受用。这是有主意的好处。—

这个版本与课本里的信息量基本相等,多出的部分,是对瓶子的水的描写。但用语看不出有什么相似处。

再往前寻找,我们可以看到1903年林纾的文言文版本(商务印书馆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译版

——鸦渴。见巨瓶置于庭心,趋而饮之。水积其半,而瓶口小,不受啄。鸦衔小石填之,石满而水上溢,乃救其渴。

凡物需之深者巧始出。——

因此,从我们上面所列出的各个版本来看,现在课本里的《乌鸦喝水》一课,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版本是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由黎锦晖、陆费逵编撰的《新学制适用,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初级第四册)》中的《聪明的老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国民学校《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25课《鸦》

也就是说黎锦晖这一版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有着它自成体系的叙述方式,与原文有着明显的差异,中文化的完成度也最高,因而也就成了日后教科书编写的一个最易于接受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