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实现有意义的幸福人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也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位老师通过回溯自己的教育经历,总结出在育人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词,一起来看他的思考——

来源 | 人民教育

作者 | 梁世累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江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渎浦校区

人终其一生,只为寻找生的意义。那么,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十几年的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校长的岗位经历,让我对它有了一些真切的体悟。

追求教育意义的过程,就是在写诗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我的作品,让每一个生命实现自由而热烈地生长,这些教育中的“关键词”便谱成了一首首美丽的诗。

关照

我喜欢把关照理解成“关注”和“照见”,二者是紧密相联的。生命因为关注而温暖,因照见而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一首独一无二的诗,是每个家庭和父母孕育的心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一颗无差别之心教而化之,要知道,被关注是生命成长的一种本能。

“看见”孩子,教育才能发生。由于评价标尺的偏差、社会群体的执念,每个班里总会有一些孩子被遗忘在角落,我们能否重新看到他们、走近他们,决定了教育的温度和高度。

老师们可能会说,孩子在学校里,我每天都能看到他们,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真正的关注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动态,以一颗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心认同孩子的喜怒哀乐。

对于孩子们内心的想法,我们在关注到后,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满足,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不是用“棉花”“稻草”填满孩子们的“心房”,而是用“蜡烛”去照亮他们实现想法、实现梦想的路程。

浸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既定的“精神胚胎”和“成长路径”,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他们是谁,然后循着他们的特质,以自己的品行、学识、思想浸润他们、影响他们。我们常说的家风、学风、班风、师风,其实都是一种磁场,吸引着孩子们向真、向上、向善、向美。

任何知识、技能都可能过时,唯有精神、文化会代代传承、历久弥坚。因此,平时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建立的制度、营造的文化、设计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了给孩子的成长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教育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养,这些都是显性的,我们要更加重视附着其上的隐性影响。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绩好、品行端、习惯优,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有太多的干预和雕琢反而坏了孩子的灵性。

我们要学会慢下脚步,给孩子成长足够的时间,并且在各方合力中形成教育场域,让孩子在文化浸润中觉醒,在教育影响中拔节。

自由

孩子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我觉得要让他们身心都得到放松,进入最自然、最安全、最静谧的自性世界:毫无顾忌地钻进学校的花坛寻找蜗牛;在课堂上勇敢举手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美术课上把月亮画成蓝色,把太阳画成黑色;雨天,张大嘴巴,伸出舌头说“呀!雨是酸的”;盯着校园里的樱花发呆,以致没有听到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

我们知道,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孩提时代就要被保护、被放飞,飞进茫茫宇宙、飞过交叠的时空。自由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石,我们要减少对孩子身心的束缚,从小给他们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环境,只有自由而勇敢的灵魂,才能生发智慧和文明。

当下

“未来已来”是时下流行的语境,听起来令人振奋。但不知为什么,我每次听到这句话时,却有一丝莫名的焦虑和压迫感。

毋庸置疑,长远的眼光、前瞻的思维、开阔的视野、超前的行动,都是我们教育者需要的素养,也是孩子在面对世界时需要的能力。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因“未来”而拔高、超纲,不遵循成长规律。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虽然每个阶段都有目标,但从未想过自己能在“未来”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现在回想看,并不是在一味追求所谓的“未来”,而是过好了每一个“当下”,以“当下”串联起了如今的“未来”。

因此,我们都需要树立一种“底层思维”: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做好当下的每件事,善待当下的每个人,珍惜当下的每一份感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总有太多的杂念和欲望,以致于在走向未来中,容易迷失来路。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读书的时候读书,发呆的时候发呆……不需要过多、过早地考虑“前程”,尽管随着自己的本心,脚踏实地地往前走,自然会走上一条灿烂的花路。

无意义

在世俗的眼光里,很多与显性目的相游离的事都是无意义的,既不能创造价值,又浪费时间。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总希望并要求孩子们跟着我们的步调和思维走,行动要听指挥,做一些大人认为有意义的事。

事实上,孩子眼里的意义深不可测。他们处于成长期,的确需要知识、技能、思想的滋养,这些可能会占据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但并不能是全部。一张画填得太满反而坏了意境,一根弦绷得太紧便会断掉。孩子们需要有放空,需要我们眼中的“无意义”去支撑、激活“有意义”。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无意义”。比如,一位家长半夜很生气地打来电话,说他的孩子非要熬夜等到昙花一现;花木管理员给班里的一盆枯枝浇了7天水,结果浇出了一片嫩叶;一到雨天,小A同学便在课间撑起伞在草坪上一圈一圈地逛……这一切看似毫无意义的事,却是孩子世界里的大事,当他们享受其中、痴迷其中、探索其中时,成长的意义便产生了。

来源 | 人民教育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