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困境也引起了各方重视。

撰文丨DAN

责编丨MANGO

设计丨PinZow

新能源汽车保费“贵”和“难”的问题,近来在车圈持续热议。不久前, 小米SU7 参数 图片 )上市,有车友陆续晒出自己的保费,不同地区和车型版本之间有些差异,普遍在5000-8000元的水平,与五六十万油车相当。小米汽车近日回应称,小米SU7符合市场主销新能源电动轿车的整体保费定价水平。

其实,新能源车险比油车贵,已是公开已久的事实。只不过在小米汽车的流量加持下,这一现象又被摆上了台面。另外,随着比亚迪、小鹏、蔚来等越来越多车企涉足车险领域,解决“车主喊贵、险企喊亏”这一行业痛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能源车险普遍较贵,险企叫苦

“省下来的油钱,都花在了保费上”,应该是很多新能源车主的心声。而且用车过程中也不敢轻易出险,扛不住第二年保费的大幅上涨。但从险企的角度来说,这门生意也是吃力不讨好。

随着新能源车高速增长,保险公司的承保数量也加大,但综合成本率却明显上涨,生意越做越大,却越来越不赚钱。行业人士透露,新能源车商业险综合成本率高于传统燃油车7个百分点左右,另外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一倍。对于大部分险企来说,新能源车险业务都处于盈亏线边缘。

相比传统油车,新能源车造车门槛较低,核心的三电结构并不复杂,但由于没有厂家的维修授权,一般传统汽修店都接不了这种单,而且由于设备和技师的缺乏,可能也无法提供专业的维修服务,消费者只能去维修成本普遍较高的4S店。另外,新能源车智能化程度高,比油车多了很多摄像头、雷达传感器,就连灯光也是五花八门的,配件价格相对更高,这些都是保险公司衡量车损险赔付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维修成本高,新能源车在风险评估方面的不确定性,也是其保费居高的重要原因。虽然新能源车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包括三电、智能科技等技术都相对较新,险企没有足够的大数据支撑,风险定价准确性有待提升,从险企的角度而言,自然要往高了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企入局车险,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43.7%,较去年同期32%的渗透率提升11.7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困境也引起了各方重视。

首先是政策上,4月下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到,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将向燃油车看齐。这一政策,或将使得保险公司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提升风险识别和定价的准确性,对风险客户的保费会更高,而优质客户则可以避免被殃及池鱼,整体上让保费和风险更匹配。

在市场格局上,车企纷纷入场车险市场,或会带来明显的鲶鱼效应。5月初,比亚迪财险获批使用全国统一交强险条款,将会进入广东、山东、河南等市场,比亚迪在车险业务方面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亚迪财险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由新能源车企100%控股的财险公司,其也被视为新能源车险市场最大的鲶鱼,毕竟比亚迪有年销300万的市场规模,不管是大数据模型还是零部件价格都有优势,更容易设计出合理、精准的定价体系。

除了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车企也纷纷涉足车险市场,通过设立或收购保险中介牌照,更快开展业务。虽然新能源车企入局车险有一定优势,但盈利空间却不大。一方面,车险市场马太效应明显,业务都集中在头部几家财险公司,作为中介介入的车企,能分到的利润不多。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险的综合成本率在短期内很难打下来,即便承保数量可观,也不一定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涉足车险的核心目的或许并不是利润,而是以车险作为服务的其中一个抓手,打造更完善的服务生态,提供一条龙服务。目前汽车行业从卷价格,到卷技术,再到卷老板,可谓是方方面面的内卷,服务更是车企在“抢人大战”中的必卷项目,如果能解决用户对于车险的痛点,将能大幅增加服务的附加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能源车险目前仍是挑战重重的市场,不管是对于险企还是车企来说都如此。险企面临定价难度大、维修成本高等问题,车企作为新手,面临投入大、体系不够成熟等问题,而且消费信心也有待加强。但无论如何,在政策推动以及车企的发力之下,新能源车险居高不下的现象有望得到改善,对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也将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My车轱辘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