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蒋介石是孙中山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就连蒋介石本人也常常以“总理唯一的接班人”自居。

关于此说法,一度被传得神乎其神,甚至还传说孙中山临终前口中直呼“介石”、“介石”,其情之深切、意之难舍,令人动容。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说法大都出自由蒋介石本人修订《蒋公介石年谱初稿》,一个统治者亲自修订自己的年谱,其目的不言而喻。

可问题是,这些说法到底可不可信呢?再者,如果蒋介石不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那么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说结论:蒋介石不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

首先来说,孙中山在临终前并没有指定由谁做他的接班人,至于当时其口中所唤之人,也只有他的夫人宋庆龄和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兼秘书汪精卫,并没有唤过蒋介石。关于这一点,孙中山的贴身侍卫李荣就曾回忆证实过。

要知道,那时候的蒋介石连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都不是,其职位之低、影响力之小,还不足以让孙中山先生托以如此重任。更何况,一直以来,孙中山虽然很欣赏蒋介石,但却只是将其当做一位优秀的“参谋”而已,似乎并没有想过委以其军国要事,让其进入政权中枢则更谈不上。

蒋介石虽然很早就认识了孙中山,但两人的地位毕竟悬殊太大,加之当时孙中山麾下军事人才众多,如黄兴、陈其美、朱执信、邓铿、居正等,他们一度被孙中山视为“左膀右臂”。因此,对于初来乍到的蒋介石,其存在感也就没有那么强了。

蒋介石第一次在孙中山面前崭露头角,是上书陈述欧战形势和反袁斗争方略,他在文中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孙中山的关注。在这之后,他又先后向孙中山呈报了一些战略分析、作战计划等,这让孙中山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参谋人才。

不错,的确只是——参谋人才。

在这之后,蒋介石虽然先后担任了多个职务,但基本上都是参谋长、参军这一类不掌握实际兵权的职务。

所以你看,倘若孙中山真的在临终前选定蒋介石为自己的接班人,那么在这一段时期里,孙中山应该要着重培养他才对,可为何只让他担任一些不掌握实权的参谋呢?难道说当时孙中山的麾下真就无一人能力超过蒋介石者?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最为恰当的解释,就是——蒋介石在说谎。

除此之外,孙中山也并不喜欢蒋介石的做事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叛变前,跟蒋介石的关系一直不错,陈炯明也非常欣赏蒋介石的军事才能,他曾对蒋介石说:“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

1922年4月,陈炯明决定叛变,于是便向孙中山辞去了粤军总司令一职。蒋介石不知其中深意,还以为自己的这个好兄弟是受什么委屈了,于是便找孙中山说情。结果说情失败,蒋介石一怒之下也辞了职,并且还给陈炯明去信说:“中正与吾公共同患难,已非一日,千里咫尺,声气相通。”

不得不说,两人还真是情深义厚。怎料,陈炯明刚一叛变,蒋介石便立刻倒戈相向,毅然决然地站在了孙中山这一边。

虽说没了“兄弟”,但最起码前途保住了。

毫无疑问,陈炯明的叛变,确实让孙中山对蒋介石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对其性格及处事方式,却感到十分头痛。

蒋介石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辞职不干,即便是没有获得上级的批准,他也照走不误,而且无论谁发电报催他回来,他也都毫不理会,以至于他跟周围人的关系非常紧张。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8年7月蒋介石辞去陈炯明部作战科主任一职,至1924年9月辞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在这短短的6年时间里,他就先后辞职、复职多达14次。

而其中最让孙中山伤心的一次,莫过于1924年辞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辞职,蒋介石给出的理由是:“经费无着落”。但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军人出身的蒋介石不可能不知道黄埔军校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更何况只要他运作得当,这里便可以成为他培养亲信将领的重要基地(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他辞职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所谓的经费无着落,而是在这年初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没有指派他为代表,各省党部也都没有选他。

此次大会在国民党历史,乃至中国近代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蒋介石却连一张入场券都没有弄到,这让他大为愤怒,于是便索性撂挑子不干了。

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数十载,数次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所以他便下定决心开办黄埔军校,以为中国革命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然而,身为校长的蒋介石却如此率性,这不得不让孙中山感到伤心。

当然,这也注定了蒋介石不会成为孙中山的接班人。

那么,既然蒋介石不是孙中山的接班人,那么他最后又是如何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的呢?他的那位“伯乐”究竟是谁呢?我们下文再接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