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率部登上井冈山开创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只有34岁,他在这里度过了1年零3个月的难忘岁月,终生对这块土地怀有深情。

在井冈山,毛泽东为危难中的革命队伍找到了一块落脚的地方,迎来了立志献身革命的各路英雄豪杰;在这里,他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在这里,他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没有忘记井冈山这块土地,也没有忘记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牺牲的纯朴的人民,还有长眠于高山峻岭之中的无数亲密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5月,在江南杂花生树的季节,72岁的毛泽东重回井冈山,这是阔别38年后的1965年5月23日。

这一天,毛泽东上午离开湖南省境来到江西永新县,又从这里驱车前往井冈山。这时井冈山地区交通已有很快发展,从长沙经韶山、安源、三湾、宁冈直达茨坪的公路已经开通。沿着广阔的公路,毛泽东的座车走在最前面,陪同的中共湖南省委和江西省委的领导同志,乘车紧随其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4时许,毛泽东到达井冈山下的茅坪,在“谢氏慎公祠”前停车下来,他举目注视这所公祠,1928年5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和10月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都在这里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当选为第一任特委书记。在“谢氏慎公祠”后面二三十步远的地方有一幢小砖房,就是八角楼。1928年在中国大地阴霾密布的黑暗岁月,毛泽东就在这里为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写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案,具有历史意义的名篇《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其中一部分。

接着,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驶进。毛泽东登上了雄伟险峻的黄洋界。毛泽东走到一幢红军哨所营房,仔细地看了又看,仿佛在寻找那些坚强的红军战士。看后,毛泽东走近黄洋界上的红军纪念碑,肃立悼念。

过了黄洋界,毛泽东乘车来到井冈山的茨坪,这里曾是井冈山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毛泽东的旧居,就在东南山脚下一栋简陋的小民房里。1928年11月,边界“二大”结束后,毛泽东就在这里写了给中央的报告,即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鲜明地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从而自觉地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同旧式农民战争严格地加以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7日上午,毛泽东手持竹杖,迈步向井冈山宾馆的后山攀登。他登上山顶瞭望当年这个不过10余户人家的山村茨坪,看到它如今已成为热闹的重镇,心中十分欣慰。随后,沿着山坡继续前进,陪同的同志告诉他,那边没有路了,

毛泽东微笑说:有山必有路。我不相信这里的山没有路。这就是他的性格。当年他就是以这种非凡的胆略和气魄,开创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9日上午9时许,在井冈山宾馆门前的小坪场上,毛泽东高兴地会见了老红军和烈士家属,向他们表示慰勉,并合影留念。会见后毛泽东步下台阶向一条公路走去,同井冈山各山村赶来的1700多群众见面,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崇敬与热爱。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一共住了8天,直到29日下山。其间,他视察了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广泛了解人民生活情况。他说:几十年了,井冈山变化很大。

井冈山的巨大变迁使毛泽东心中涌起了诗的波浪。当他重游茅坪、黄洋界和茨坪等地回住所后,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并在此后又吟成一首《念奴娇·井冈山》。他把一腔深情和期望留在井冈山这块土地上。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必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该词毛主席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86年8月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收入副编首次发表。

一代伟人选择井冈山,井冈山成就一代伟人,成就中国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