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由复旦大学和银川市文物局主办的展览“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近日在复旦大学博物馆开幕,一幅展现“塞上江南”银川的精彩画卷在上海徐徐展开。展览展出来自银川的石器、岩画和建筑构件等文物126件(套),旨在探究4万年以来生活在银川土地上的人类与环境之间从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融合周边资源改造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命题:跨越万年的展览怎么做

随着文旅融合意识的不断加强,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出圈,争相向世界推介当地特色文化。银川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数度升腾,产生了璀璨的历史文化,水洞沟的旧石器、贺兰山的岩画和西夏陵的残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以这三种跨越万年的文物为策展对象,这个故事应该怎么讲?万年的时间变迁,使他们的形态、质地均相去甚远,他们分属于不同的人群。似乎它们之间的唯一联系,便是“银川”这块地方。银川地处宁夏平原的核心区域,西依贺兰山,东据鄂尔多斯西缘,黄河穿境而过。尤其是贺兰山,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的天然屏障。奔流不息的黄河与雄浑壮美的贺兰山,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大美银川的美丽画卷,银川因此被赞誉为“塞上江南”。基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银川成为宁夏乃至周边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堪称“塞上明珠” 。

鉴于上述认识,策展团队确定了以三个典型文化,讲述银川的人地关系的传播目的。“山河之间”的策展主旨应运而生。本展览旨在探究4万年以来生活在银川土地上的人类与环境之间从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融合周边资源改造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中,人类掌握了新技术、形成了新思想、建立了逐渐复杂化的社会关系。

叙事:银川因何而璀璨

银川因何而璀璨?水洞沟旧石器、贺兰山的岩画和西夏陵的建筑,它们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本展览展出来自银川的石器、岩画和建筑构件等文物126件(套),分为“流动:世纪华彩水洞沟”“驻牧:惟石能言贺兰山”和“交融:和合共生西夏陵”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呈现银川从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向观众展示银川这颗璀璨的“塞上明珠”,因特殊的区位,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多民族融合与中西文化交流之地,进而表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与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3年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流动”部分聚焦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窥探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与演化。旧石器时代,先民开拓探索,同自然搏斗,他们的努力与智慧凝聚在朴素的石器中,位于今银川的水洞沟遗址就是重要的见证之一。从1923年,德日进、桑志华发现水洞沟遗址,迄至2022年水洞沟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考古学家对于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工作整整进行了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当中,考古学家先后在水洞沟遗址开展了6次系统性发掘,发现的12个旧石器地点构成了边沟河两岸的水洞沟遗址群。在跨越距今4万年-1万年的漫长岁月里,水洞沟的古人类留下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等人工遗物和火塘遗迹。有学者认为,水洞沟第一地点出土的距今约4万-3.5万年间的石器,其在石器技术上体现出“勒瓦娄哇石叶技术”特征,该技术起源地为俄罗斯阿勒泰地区,反映了四万年前在此地可能存在的中西人群交流。此外,考古发现的动物化石和孢粉等样本,通过动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等研究方法,勾勒出了这一地区的古环境图景,揭示了水洞沟人群的生业经济模式。此次展览中,我们将看到普氏野马牙化石和距今4万年的鸵鸟蛋皮。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不仅标志着我国旧石器考古的开端,而且为探索古人类的生存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科学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氏野马牙化石

“驻牧”部分讲述的是石器时代迄至西夏,银川地区的人群在岩石上所作的图像。这些图像,有的描摹着飞禽走兽与乐舞狩猎的周遭万象,有的通过手足印记和人面像抒发着内心丰富的情感,有的则是展现巫觋祭祀,搭建起人神沟通的桥梁。古代贺兰山地区草木茂盛,动物种类繁多,岩画描绘了羊、虎、牛……乃至一些无法辨认的动物形象,多姿多彩。狩猎和畜牧的场景,反映了早期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人面像是贺兰山岩画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内容。制作者运用点、线、面的变化凿刻出形态万千的人面像,从而为我们展开一幅“脸谱”艺术的长廊。古代先民认为,人的灵魂寄托在人的大脑里,人面又是大脑的外在表现,因而他们通过人面来寄托思想和信念,表达自我,包含着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自然万物、祖先、英雄和图腾的崇拜。印迹岩画主要包括手印、脚印、蹄印等。手印一般表示手势、语言、数字等含义,表达了“我”“我在这里”,反映区别于人群的个体意识的萌发,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岩画描绘的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岩画描绘的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岩画描绘的虎

在宁夏先民的精神世界里,他们笃信着“万物有灵”、凡事皆有前兆。不管是日月升沉、四时更替、草木荣枯,还是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与穷达休咎,都被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操纵着。他们既满怀畏惧,却又不甘于任其摆布,于是试图通过一种特殊的行为来影响它,利用它,岩画便成为一种人神沟通的媒介。太阳神岩画,是先民们将对太阳的不可认知转化为在岩石上的神圣形象。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目睹过去的岁月,但是通过观察这些生命的痕迹,我们得以一窥当地人群独特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活动。无怪乎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站在贺兰山下,发出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兰口 人面像(太阳神)

由于银川的地理位置属于交通要冲,西夏人群得以凭此广泛吸收各地文化。高耸的陵墓,优雅的神雕,无不展示着该地文化交融、美美与共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夏陵园3号陵俯视图

“交融”部分通过集中展示西夏陵园建筑构件展现了西夏建筑对于唐宋建筑文化和西夏特色文化的融合共生。党项族最早居住在西藏、青海、四川交界处。7世纪时,为逃避吐蕃控制,迁徙至唐朝领土的西北一带(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汇处),1038年西夏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东麓,其布局源于唐帝陵,形制上模仿宋帝陵。西夏陵上的砖瓦构件,深受宋制滋养。菊花纹、莲花纹、花草纹、兽面纹等瓦当、忍冬纹、石榴条砖等,都是唐宋帝制建筑的典型主题。不同的是,西夏陵修建“月城”、中轴线偏离,又反映出西夏独特的筑陵风格。精美的屋顶装饰构件——佛经中的神鸟迦陵频伽象征佛国和西方净土,昭告世人君主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主宰着西夏。

破题:区位优势影响至今

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一片富于变化、青翠苍茫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先民在此和自然共生,同岩石对话,谱王朝史诗,生存发展的缓慢进程见证了他们不断提升的追求,从物质到精神,从简单到复杂。直到今天,银川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迦陵频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鸱吻

银川文物不远千里来到上海,犹如黄河之水注入长江,文化互动,共生共融。来看“山河之间”展览,在江南解读“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