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评论员 大河

2024年,作为新时代的先锋,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转变之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念,这也引领着银行业从传统路径摆脱出来,积极推动着经济架构的重塑。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从便利店的“刷脸”支付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的资本融合,正在重新定义着经济格局和金融生态。

在这个充满创新与科技的新框架下,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内部革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抵押模式,银行业正以前瞻的视角聚焦在那些蕴含着巨大增长潜能的新兴领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打造创新的服务模式成为发展的新方向

多家上市银行都已经开始在2023年年报或业绩说明会上提及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和布局。例如,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表示,将专注于支持制造业等主责主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期打造工商银行特色金融基础设施。而浦发银行也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成立科技金融部等举措,加快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兴领域。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不仅需要创新突破,更需要银行重新思考如何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北京银行将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着力点,在科技金融专营体制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支持。大型银行以前沿科技为翼,创新服务为舵,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产业链金融精细化策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不仅是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也在积极应对新形势,通过定制化信贷产品、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哈尔滨银行、兰州银行、郑州银行、齐商银行等纷纷推出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多元化金融产品,为其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然而,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挑战也是明显的。由于缺乏符合传统贷款标准的实物抵押,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为银行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重构传统信贷模式成为银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银行需要从传统的借贷关系向更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转变,与新质生产力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包括共同研发新产品、共享数据信息、共担风险等方面,以实现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银行业还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另外,金融监管部门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定更加灵活、包容的监管政策,为银行业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同时,加强监管科技的应用,提升监管效能,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重构传统信贷模式是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企业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应用能力,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也需要跟进,为银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共同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