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南都记者了解到,去年是太湖水质和藻情形势最好的一年,实现了“五个首次”:贡湖湾水域首次没有出现蓝藻水华、全湖首次没有出现异常水体、湖心区水质首次达到Ⅲ类、富营养化指数首次低于 55、太湖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定为“良好”湖泊。

但16年前,无锡太湖曾发生一次“水危机事件”:2007年,位于无锡太湖贡湖湾的南泉饮用水源地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取水口附近出现了蓝藻黑水团“湖泛”现象,致使全城自来水发黑、发臭,造成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无锡市通过16年的“铁腕治污”,才使得太湖水再一次焕发生机。

16年“铁腕治污”的经验和秘诀是什么?为一探究竟,5月18日,在2024无锡蠡湖生态设计节上,南都记者专访了江苏省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

“生态治理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无锡已经连续三年实现太湖治理投入超百亿元。反过来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乎国计民生的永续大计,这些投入是值得的。”兰秀凯对南都记者说。提及太湖治理的故事,兰秀凯如数家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省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

六项铁腕治污举措让太湖治理成效明显

据了解,无锡全市面积不大,约462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1532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这个1/2。因此,无锡是典型的水乡、鱼米之乡。其中,无锡太湖水域面积为594平方公里,无锡太湖岸线是142公里。太湖可谓是无锡的城市名片。

“但从2007年开始,蓝藻的野蛮生长给无锡造成了水危机事件,一场治污攻坚战由此展开。”兰秀凯说,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围绕太湖安全度夏的总目标,同时,为实现饮用水源地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的湖泛,采取了六方面的举措。

据兰秀凯介绍,在生态清淤方面,2007年水危机爆发以后,无锡进行了第一轮生态大清淤,总共清了2900万方左右。从2022年开始,无锡又进行新一轮的太湖生态清淤,计划用8年时间,清淤3456万方,近两年已清淤600多万方,生态清淤可以有效地消除削减太湖的内源污染。

在蓝藻打捞治理方面,无锡已形成特色模式。全市拥有蓝藻打捞队伍69支、打捞工人约1700人,有各型蓝藻打捞治理船舶200多艘。全市还设立了89个蓝藻打捞点,建立了13个藻水分离站,做到蓝藻近岸防控,同时,还通过配套建设加压控藻井和挡藻围隔等举措对蓝藻进行离岸防控。

在调水引流方面,长江与太湖之间有两条大河相连通,即望虞河与新孟河。通过调水引流入湖,可以让太湖保持良好的生态水位,基本维持在3.1—3.3米。同时,通过太浦河、走马塘河、新沟河将太湖水排引出湖,从而形成了“两进三出”的格局。无锡还通过人工泵站,全年不间断把太湖水调出,以保证太湖水体的科学合理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在生态修复方面,通过构建水下森林来净化水质。今年,无锡计划在太湖的梅梁湖东岸边,在生态清淤40万方的淤泥上种植水草,构建湖滨湿地带,打造水下森林,进行试点工程。

此外,无锡还通过入湖河道的治理和控源截污两项举措,确保太湖水质达标。2007年至今,无锡全面加强沿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累计关停并转迁各类小、散、乱、污企业12000家。同时,无锡还进行了湖岸的整治,在确保太湖防洪防汛安全的基础上,加强了整个沿湖岸线除险加固建设和生态环境构建,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河畅。

“通过这些举措,太湖治理成效明显,自2007年治理以来,去年是太湖水质和藻情形势最好的一年。”兰秀凯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因湖而生,江浙沪每年超21亿立方米优质自来水来自太湖;靠湖而兴,太湖流域以0.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0%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新华社发

太湖治理资金85%来自无锡地方财政

正所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生态治理也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南都记者曾常听到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生态治理是花钱大户”。

对此,兰秀凯表示,生态治理,尤其是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治理,不花钱是治不好的。但反过来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乎国计民生的永续大计,虽然投入巨大,但未来可期。

据兰秀凯介绍,从无锡太湖治理来讲,16年来,无锡总共投入资金1230亿元,其中85%左右的投入来自无锡地方财政。今年,无锡针对太湖治理计划投入113.6亿元,去年投入了110亿元,前年投入102亿元,连续三年投入超百亿元。

“太湖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全面治理,包括入湖河道治理、生态清淤、应急防控、调水引流、湖岸整治、水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治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建设排水达标区等方方面面,综合起来,花费是比较大的。”兰秀凯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11日,河道保洁员在位于浙江湖州的太湖沿岸清理垃圾。近年来,江苏和浙江两省全力破解浅水型湖泊治理这一难题,在环太湖流域开展控源截污、生态扩容、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生活、生产、生意“四生合一”的系统重构,唱响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的“太湖美”。新华社发

无锡将在太湖治理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南都记者了解到,由于太湖跨经多座城市,早年间针对太湖治理的问题,不同城市之间还会推诿扯皮。

但在兰秀凯看来,无锡在太湖治理方面是主力军、主先锋、主战场、主阵地。无锡应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与其他城市做好协同治理工作。

兰秀凯告诉南都记者,无锡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太湖蓝藻的重灾区和受害者。据了解,整个太湖面积为2338平方公里,其中,苏州所辖太湖面积为1700平方公里,无锡为594平方公里;太湖周长为393公里,无锡太湖岸线是142公里,占比近1/3。但无锡位于太湖的西北方向,每年的3月到10月盛行东南季风,将整个太湖的蓝藻吹送到了无锡的水域。

“因此,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无锡更应该主动与其他城市协同治理好太湖。”兰秀凯表示,目前,无锡已主动与邻近的苏州、常州和浙江湖州形成了治太联动机制。比如,无锡与湖州在蓝藻联防联控方面,形成了10项机制,包括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联合巡查、交叉检查、应急支援等;再比如,无锡与苏州、常州建立了联合河长制,从源头上把水葫芦控制住。这些联合机制为太湖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效果也很明显。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