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面对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表现。似乎这些表现是与生俱来的,也有适者生存法则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刚出生之后,会大哭不止。按照生理学的解释就是,人从母腹出来,感受外界环境不同了,尤其是温度变化了,就觉得不适应了,似乎感到了危险,就要大哭不止。并非婴儿没有感觉,也并非婴儿不懂生存的原理。远古时期,类人猿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白天可以在树上玩耍,在山上、河边玩耍,晚上可以在山洞睡觉,还要燃起篝火,避免野兽的袭击。环境不同,人们的表现也会不同。在树上,人们要像猴子一样攀缘,还要抓紧树枝,抱紧树干,以免掉下去。在河边,人们要防止被水冲走,还可以想办法捕鱼。在山顶上,要防止掉下山,却可以采摘野果,可以追逐山里面的野兽。环境不同,人们的表现也不同。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是后天的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而不是天生具备某种性格。人们出生之后,没有性格,只是适应后天环境过程中才具备了一定的性格。或者说,人的性格是环境的反映。但是,双胞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性格呢?或许,人的大脑在反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也就是说,虽然人们的大脑差别不大,但反映的事物是有差别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看一本书,人们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人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叫做“各取所需”。同样看到一个小白兔,人们产生的想法也是不同的。面对同样的环境,很多人的看法不同,思想不同,表现也就不同了。并非环境出了问题,而是人的大脑反映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出了问题。有作家说过,人们生活在深刻的片面之中。

人们认识世界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可靠的,却不知道只是一种片面认识的结果,而不可能达到全面认识的程度。一个人生活在故乡,即便故乡贫穷落后,也仍然热爱故乡。可是,异乡人到了这个人的故乡,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认为这个人的故乡贫穷落后,不适合长久居住,不如城市生活条件好,也不如城市生活体验好。可是,这个人对故乡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难以磨灭,即便举家搬往城里居住,也仍然想念故乡,甚至在梦里回到故乡,回到儿童时期,和小伙伴们一块追逐打闹。是不是这个人有着很深的执念?当然是了。似乎很多人都有这种对故乡的执念,而且认为别人不懂,只有自己懂。一个人在故乡有一种表现,到了城市,环境变了,就会适应城市的规则,有了不同的表现,好像换了一个人。在故乡可以随地吐痰,可以打鸡骂狗,到了城市就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便骂人,也没有鸡狗可骂。在故乡可以串门,找邻居聊天;到了城市就不能串门,不能找邻居聊天,甚至连邻居的姓名都不知道,就更别提串门聊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境变了,人的表现也就变了。似乎这种变化类似于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表现不同的肤色。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适应环境的需求。在自然环境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社会环境下,人们照样会有不同的表现。自然环境下的不同表现是为了求生存,不然就会出现危险。倘若在河边还像平地一样走路,就会掉进河里淹死;倘若在山顶还像平地上一样走路,就会掉下山崖,丧身殒命。能适应环境,变化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求生存,还可以利用自然环境求发展。适应了河边环境之后,人们就可以在河边捕鱼;适应了山地环境之后,人们就可以在山地采摘野果,捕捉野兽。社会环境也是如此,在城市不能像在农村一样走路,以免被车流夹裹;在城市不能像在农村一样骂街,以免被警察带走。在城市出门就要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城市生活规则。倘若在城市上班,还要遵守单位的纪律,不能随便迟到早退,不能随便旷工,不能随便诋毁领导等等。环境变了,人的性情也就变了,哪怕只是临时变了,也算是变了,只要时间长了,就真的变了。

适应环境之后,人就会培养一种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本身就是改变人自身的规则————是人长期在某种环境中养成的自我约束规则。遵守这种规则可以避免危险,可以不断进步,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前提是制度或规则本身公平公正,而不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或规则。人们适应之后,就会获得好的发展,起码不会面临危险。可是,偏偏事与愿违,很多公司或企业人为制造危机感,让员工们搞竞争,而且要用裁员作为杀手锏,弄得员工们一个个疲于奔命,挣了一些钱,但给公司或企业创造的利润更多。于是,公司或企业的环境就成了剥削和压榨的环境,而员工们适应之后,培养了压榨自己的习惯,再接受一些所谓的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也就不会反省,不会改变了。学生也是如此,经常被压榨,也就形成了约束自己的习惯,表现出自我约束和克制能力,却并不一定是本性的流露,也不一定具备好的人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可以适应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但更要学会反思,看环境是不是好的环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能被权力和资本制造的环境驯化,以至于失去了人性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