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今天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5月19日,在2024中华职业教育上海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教社原主任周汉民作了题为《职业教育的时代作为》的主旨演讲。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

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必须与时俱进。

“提到职业教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民建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的黄炎培。他的‘大职业教育观’或叫职业教育思想,我认为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周汉民表示,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观”所要求的,便是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整个教育界、整个职业界和整个社会,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全方位地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从小到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体系,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社会办学、政府支撑为主的大众化、普及型、服务型,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在14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解决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共生发展。今天整个中国的职业院校覆盖1300多个专业,有10万多个专业点,基本涉及了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涵盖了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链。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界累计为各行各业输送培养6100万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近十年来的职教就业率达到90%以上。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的毕业生。他们就是中国新一代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的主体。

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

周汉民认为,“我们应当响亮地提出‘职教强国’这一理念。因为这一理念是无数职教先贤的理想,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既面临新挑战,更需要实现新发展。”他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对接产业布局和行业需要,在产业地图的导航下,与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要树立开放理念,面向世界,融通中西,在互学互鉴中不断提升,更好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要注重工匠培养,鼓舞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重视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让凝神专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强音。

周汉民表示,目前职业学校往往采用单一进程的学科体系,过度强调就业导向的专业性,忽略对人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导致难以应对数字时代的各类挑战。所以职业教育融合紧盯数字技术前沿,提升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周汉民为职业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给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推进与产业布局的精准匹配和深度匹配。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动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变化,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创新培育课程体系,尤其是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调整专业设置已刻不容缓,加强与产业、岗位、职业的对接,并加入综合能力与软实力的学习内容。要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上的设定,要强化企业主体的参与,不同主体、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都能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体现。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职业教育要积极“走出去”,用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推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与合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职业教育列为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将职业教育与世界发展的方向保持同步。

三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国之重器,始于匠心,惟匠心以致远。精神的树立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要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创造领域破除以学历定人才的发展方向以及以学历、论文、项目等作为衡量标准评职称的传统路径,建立以个人能力、创新贡献导向为主的用人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推动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创新性社会转型,为这些技能人才脚踏实地、专注于自己所投身领域营造良好环境,从中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2024中华职业教育上海论坛】周汉民:职业教育的时代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2024中华职业教育上海论坛】周汉民:职业教育的时代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