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紧张,它和燕麦奶没什么差别!

“可持续时尚很棒,但......”这种yes,but的句式,曾经是很多人拒绝可持续的经典回复。曾经,时尚似乎总是伴随着无可避免的浪费,在习惯了用买买买解决需求后,迎头撞上可持续生活中复杂的条条框框和背后一整套颠覆的消费理念,难免会让人心存疑虑。更因为曾经缺乏配套的场景,让践行可持续显得格外“麻烦”。

而如今,可持续的时尚化正在成为趋势,得益于产业的全面升级,选择可持续的生活,就像在咖啡店里选择脱脂奶还是燕麦奶一样简单易上手,并且时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开年不久,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与10余家创意品牌共同发起了Repair Shop“再造场所”活动。在开场沙龙上,Simon播放了Coldplay乐队的FixYou。他发现大部分关于环保永续的演讲或对话都因为演讲者不善交流而 让观众兴致寥寥。

“我从来不支持为了可持续而可持续,如果做这些事情不是出于真正的需求,只因为那是一件‘正确’的事而做,那本身就不是可持续。当你对人们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人们当然就对你关机。你需要给他们展示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穿得合身、醒目、更潮更酷),而那件东西恰好是可持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epair Shop 上展出的时尚单品▐

然而现状是,人们在拥抱“断舍离”的余温,实际却只是通过丢弃旧衣旧物,不断消费新的时尚产品来崇尚一种外在的“极简”风格。在时尚行业浸淫多年,却鲜少看到与修改再创造相关的大型项目,这让Simon感到失望。

曾经人们非常熟悉且习惯去找裁缝量体裁衣或将不够合身的衣服进行修改。在快消时代,这一代的消费者或许缺乏耐心也缺乏专业的指导去挑选布料来缝制衣服,但作为生活方式,“改”与“修”这样与Upcycle关联的理念,仍然值得被作为比“淘汰”更好的选项得到推广。

如今在上海生活的Simon,非常热衷于展示他经过裁缝的手艺而更熨帖,比例更精确的外套。“这会让你穿得更好(且并不会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新的)。”还是那句老话,“需求是一切创意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Repair Shop上展出的

使用清洁能源的电动车和电动划板▐

在帕森斯设计学院任教期间,Simon见过太多太多的年轻学生设计者。事实上,大部分时尚设计师都知道如何在材料上物尽其用,如何降低一件作品的成本,“因为他们都是从零开始创作的”。可持续时尚是一个过程、一种实践,是你可以骑着共享单 车或乘坐地铁去参加一个要走红毯的活动;也是通过调整企业战略去让第三世界国家中某个村庄的女性通过给奢侈品穿珠子而得到更平等的教育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年初,设计师黄斯赟在伦敦时装周发布了动态时装艺术系列作品《声外之物、生外之物、身外之物》,被WWD(Women’s Wear Daily)评为“最值得关注的设计师”之一。 这位从小生长在广西柳州的设计师,在时装作品中重塑了家乡原生态的景致。在她的眼中,“传统不只关乎传统,要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它;未来也不是毫无内容的空虚未来,它以传统作为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身外之物》系列▐

2019年,从伦敦时装学院女装硕士专业毕业后,黄斯赟描述自己是“闷头自学,摔了跟头拿了荣誉,沉入水底又浮出水面”——受到动态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启发,她在弯曲线条与柔软角度中看到一种新的观察方法。

在寻找创作灵感的过程中,她了解到黔东南及广西北部的侗、苗族少数民族聚集地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创造物——亮布,它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浸染、捶布、晾布等10多道工序,涂抹鸡蛋清、牛血等天然材料,它的表面会呈现一种金属般的光泽感。

2023年年初,黄斯赟的《逍遥诗学》动态时装艺术作品诞生。在传统的亮布基础上,叠加现代工艺的二次改造,将一抹雾面薄纱的虚实,通过近乎文学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次的作品让她荣获第十二届“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金奖,但她并没有停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逍遥诗学》的数字立裁及建模过程,

根据亮布的幅宽与特性,

在矩形裁片基础上做的创意设计,

力求“零浪费”的可持续理念▐

在黄斯赟看来,可持续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如今其内容与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作为设计师,不仅要思考时尚设计的可持续性,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 时尚性。3D仿真建模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设计和生产环节中的材料浪费,提高设计和生产的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逍遥诗学》系列3D模型效果渲染图▐

回到时装艺术本身,古老的非遗工艺遇上时装设计环节中的数字技术,就是当下“活态非遗”理念最好的展示。它将原本存于纸本上的古老记载变身成“可感知、可响应、可形变”的活泼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角与清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年初,成都梵几客厅的艺术橱窗陈设主角是一把椅子,有着多年使用痕迹的旧椅子上,用竹编工艺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老木头光滑简洁的线条与竹编细密的纹理在同一把椅子上产生鲜明的对比,这件艺术品看起来等待着人们驻足。

这是梵几FNJI UPCYCLE项目中第一场“可循环对话”,联合艺术家宋亮亮共同探索Upcycle的概念。与Recycle“回收再利用”相比, Upcycle侧重于“改造”,在原料当下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改造以继续使用或产生新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梵几Qia'系列产品体现了Up cycle 理念 ▐

Up是什么呢?所谓的“升级”一定意味着更快更好更便捷吗?在高新的眼中,完成这种“升级”的方向反而源自对未来的悲观:“代表未来的家居其实不是大众化的智能家具,有一些材料是没法再生的,木材的再生需要花很长时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用有限的资源去进行新品的创作。”

而竹编艺术家宋亮亮则意图为竹编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精湛工艺进行现代化的语言转换。这种转换包括染色和周边形态、造型语言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 旧木为骨、竹编塑形,用当代语言

表达东方气韵与循环再造的 精神内核▐

家具是充满传统生活气息的,四川人日常打麻将与喝茶坐的竹椅子,可以持续使用40年。在宋亮亮眼中,竹编隐藏着人们过去生活的智慧,一根竹子经过20多道工序,变成竹编制品,再被换成钱和其他生活所需,这是始于竹子的产品体系,也贯穿着“惜物”的态度。他在成都道明竹艺村创作,依靠当地材料与工艺资源的便捷,既得益于环境,又还利于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宋亮亮联合梵几进行的Upcycle装置艺术▐

普通消费者可能不关心艺术或可持续,但家具是有符号性的,因为它们并非抽象元 素,一把椅子的功能会对人们做出一种引导,人们会联想它的功能。当椅子与竹编艺术装置结合时,家具的熟悉感、实用性与艺术家的表达产生了矛盾。

“观众会觉得这个东西是无用的,但这种矛盾会引发思考,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解读,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无形的关系与意义。这就是装置的物理属性到文化属性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前,《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举办了一场关于可持续时尚的讨论,Closed Loop Partners创始人罗恩·戈恩(Ron Gonen)在讨论中说:“在我祖父的时代,很难想象会有人随意丢弃衣服,就像被邀请去朋友家用餐后,没有人会把精致的盘子扔进垃圾桶一样。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修复、再利 用、回收,以及把衣服穿到破,在我祖父生活的那个时代并非什么创新理念,只是普遍的常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回收塑料瓶制作的艺术装置

《海洋力量 OceanPower》▐

艺术家直林所做的事情,与这样一段话有着无比贴切而亲近的关系,将旧物改造带入生活、把300件旧衣服变成一件艺术品、用10000个塑料瓶盖在雪山下盖房子、在废墟之中举办展览......

“我的创作基本都围绕着环保可持续的议题展开,因为我爱这个世界,我也爱我自己。这两种爱有时会冲突,但更多的时候,这种爱需要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塑料垃圾 制作的艺术品 《海洋贝果》▐

2019年的秋天很冷,直林跑去废品收购站、小区回收站、废旧产业园,在里面发现那一个个被抛弃的、看似灰头土脸却暗藏闪光的旧物。对直林来说,旧物改造的核心是“好玩”。他会去观察不同物品的形态,想象它们可能生发的不同样貌,然后再通过不同的形变、组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旧物和自然的亲近,让他的创作也越发与可持续环保主题相关。从关注甘肃柳莺消失而创作的艺术作品——“降落在橄榄丛的柳莺”,直林用6000件塑料垃圾, 创作了一个高2米、宽1.5米的巨大艺术装置,发起对于环境保护无声却又振聋发聩的艺术“呐喊”;再到将各个村子里回收到的几百件旧衣物变成艺术作品的“神树系列”,一棵“取材于自然,并在淘汰时重新回归到自然形态的”艳丽花树,便在这样一种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成为新的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10000 个瓶盖制作的

装置艺术《相同的天空》▐

对直林来说,可持续时尚不仅仅是在环节上的可持续环保材料研发和使用,还要用大众更为熟知和接受的方式普及可持续的概念,以及怎样将这样一种抽象概念与艺术相结合,呈现出一个故事、一方天地和跃然的灵感,这是他最有兴趣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一格在互联网上被称为“无痕女孩”,2020年10月,她创建了豆瓣“无痕生活/可持续·极简主义”小组,又以“壹个袋子”进驻B站与小红书,向超过7万粉丝展现自己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曾经她的关键词是“5年不用卫生巾”“去厕所不用纸”“养30 0条蚯蚓”“吃别人的剩菜”这样富有实验性“硬核”的“环保95后”标签。但苏一格本人在可持续的生活中自洽而舒适,她从大学开始就爱上了研究发酵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制发酵饮料康普茶 ▐

苏一格发现,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维度上,可持续饮食是最容易践行的。普通人总要经历一日三餐、小食水果。在了解了可持续农业后,她可以通过自己分享美味健康的饮食去告诉受众,如何通过消费可持续的食物来支持更好的农业践行方式,这些方式可以保护农田附近的水源不被化肥农药污染,保护土壤的健康,保护农田边的生态生物多样性等等。

“我的父母并没有任何环保相关的职业背景,但我们会尽量不喝塑料瓶装水,去超市会用自己的购物袋。我希望给大家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健康而且省钱。”在所有的原创内容里,传播数据最好的,是那些教大家如何省钱的干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一格推出的个人展览“吃土”

揭示人与土地的可持续关系▐

苏一格举了买二手家具和物品的例子。在普通人看来,买二手物品很麻烦,除非是图便宜不会作为首选。但苏一格很享受线下自提和卖家见面的随机感。这让她有机会走进更多文化和种族背景的陌生人家中。

大学毕业后,苏一格选择来到上海。在上海,她发现可持续的圈子远比小众的个人选择更大更完整,从设计师、策展人、动保环保组织成员,到研究社区营造、社会创新、再生塑料、碳排放计算,再到企业战略咨询......年轻人可从事的可持续职业是如此丰富而时尚。这为她的原创内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几乎可以信手拈来“。我身边就没有一个不做环保的朋友。”

原文刊载于《时尚COSMO》5月刊

编辑:若菲、曾瑶

撰文:明星辰、XY WANG

视觉:卞玉清

设计:闫硕伟

新媒体编辑:兰昕雨

新媒体排版:Yuri、小奕

新媒体设计:月明、JiaN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