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曹髦真能统领数百名宫廷侍卫,他或许有理由策划一计,设法诱骗司马昭入宫,随后借助侍卫们的力量围困并除去他。

但现实情况却是,他并无此等实力!

实际上,夸张地说,在曹髦生死攸关的最后关头,即便是他身边愿意追随他的人群中,恐怕也难以寻得一名武装侍卫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曹髦武装冲出宫外的几小时前,他满腔怒火地向尚书王经等人倾泻了多年积压的愤怒,并誓言要与司马昭决一死战。可面对这位曹魏政权的名义最高统治者的怒火,王经却直言不讳地泼了一盆冷水,告诫他:“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以资用?”

曹髦不幸遇害后,王经因支持曹髦而遭到司马昭的杀害,可见这位尚书大人不仅是曹魏政权最后的忠臣之一,也是一位坚决反对司马昭的“挺曹派”成员。但在面对曹髦的冒险提议,这位拥有军旅背景的大臣依然表达了自己的深深忧虑,并强烈反对曹髦冒险行事。

从王经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皇宫内部,不仅武器匮乏,连专业的武装力量也几乎不存。曹髦,你又将如何凭借这微薄的力量与司马昭抗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表明,自早年曹芳试图发动兵变以来,司马家族早已对皇宫中的曹姓皇帝加强了严密的防范。因此,皇宫内的专业武装侍卫很可能已被清空,避免他们被曹髦收买利用。留在皇宫内的男性,或许只剩下了一群太监,他们自然不能算作真正的战士。

正因如此,在后续的史书记载中,出现了这样一句令人尴尬的描述:“帝遂率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曹髦率领数百人冲出皇宫,但这数百人并非专业的士兵,而是一群“僮仆”,即我们所说的太监。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曹髦身披铠甲,手持武器,英勇地冲在前面。而他身后的几百名太监,或许拿着木棒,或许握着菜刀,甚至有的可能赤手空拳。他们毫无战斗经验,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曹髦身为曹魏政权的皇帝,即便他处于傀儡的地位,人们依然会疑惑为何他的身边没有专业的警卫人员来保护他的安全。在如此庞大的皇宫中,难道真的连一个专业的武装侍卫都找不到吗?

当曹髦决定冲出皇宫时,他遭遇了司马昭势力的迅速反应。文王(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车门遇到了曹髦,他的部下在认出是皇帝后,纷纷惊愕并奔逃。这表明司马伷虽然继承了司马家族的智慧,但并不愿意承担弑君的罪名,因此选择了撤退。

可曹髦的困境并未因此结束。紧接着,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拦住了曹髦的去路,他带领的成济等人武装持械,将曹髦围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已经为众人所熟知,曹髦最终未能逃脱这一劫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极短的时间内,皇宫门口竟然出现了两支武装部队,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司马昭的嫡系军队反应如此迅速?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操控权势的司马家族在曹髦的皇宫内部刻意不设立武装侍卫,而在皇宫外部则部署了大量的武装军队。这种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曹髦被自家军队的包围之中,同时无法对宫外的军队进行渗透或影响。因此,一旦曹髦有任何反击的意图,宫外的司马军队便能迅速做出反应。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皇宫内明明没有司马家族的人,曹髦和他的手下却要在宫殿内展开行动。因为即使宫殿内部没有直接的敌人,但宫殿之外却处处是司马家族的势力,曹髦和他的手下无法坐以待毙,只能主动出击。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解释最初的疑问:曹髦并非不想将司马昭骗入宫内,而是司马昭早已有所防范。皇宫内仅存的只是一群缺乏战斗力的太监,曹髦能依仗的力量实在有限。即便他最后决定发起那场悲壮的讨伐,他面临的首要难题并非如何杀死司马昭,而是如何突破宫外司马昭军队的包围。

实际上,曹髦是在进行一次冒险的豪赌。他赌的是宫外的司马昭军队在面对他这个皇帝时,要么因为忌惮而不敢贸然反击,要么还存有一丝对曹魏政权的忠诚,从而选择加入他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