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登讲台,新教师如何顺利度过“新手期”,怎样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如何突破职业瓶颈期?过来人的经验是——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韩景宝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2014年秋,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满怀憧憬迈进小学教室,踏上了见证青春的讲台。

10年里,有辛酸和泪水,有崎岖和坎坷,有迷茫和彷徨,但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并以“打不死”的精神,不断向下扎根,持续向上成长,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职场初体验:

家长告状,学生转学

工作第一年,我担任五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回忆第一节课的情景,如何导入、如何带领学生突破重难点、怎么完成课堂小结……我全都不记得了,也想不起自己是怎么离开教室的,唯一能想起的只有至今还回荡在脑海中的学生评价:“这上的什么课啊!”

接下来的几天,家长的反应更令我手足无措:告状,天天告状;转学,疯狂转学。一般到了小学五年级,家长对教师的期待非常高,而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白”显然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于是,一群又一群家长围堵学校,要求更换教师;常常有不来上学的学生,后来得知真相——已经转学了,开学一周后,原本52人的班级仅剩42人。

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学习成绩一路遥遥领先,此刻只剩焦头烂额。身为一个堂堂男子汉,我伤心落泪,一遍又一遍地叩问自己:我适合当老师吗?

成长进行时:

育人先育德,课堂大于天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我不得不冷静分析:大学期间,自己作为大学生支教团的一员,曾连续3年参加支教活动,多次荣获“优秀支教教师”称号,如今如愿成为一名教师,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虽然没有老教师丰富的经验,但我有充沛的精力和无限的激情,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虽然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但我可以不断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世界只相信实力,不相信眼泪,于是我制定了成长规划并实践起来。

育人之道,德必为先。良好的师德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而良好师德的最根本体现是爱学生。倾心去爱,来不得半点虚伪。我牢牢把握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原则,严慈相济,在学生表现好时绝不吝啬赞美语言,在学生犯错时绝不姑息迁就。

师者,楷模也。教师关爱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因此,要求学生不迟到,我总是在上课前早早来到教室。班里的脏活累活我会带头干,从不袖手旁观。要求学生写作文之前,我先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供学生参考。体育课,我和学生一起跑步、打篮球;班会课,我会设身处地与学生一起分析班级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狠抓教学,坚定“课大于天”。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定不讲无准备的课。作为新教师,我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找准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等多方面下手备课,同时在实践中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同时,我开始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老子的《道德经》……从职业到专业,从教育到心理,从现代到传统。我还坚持写作,并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将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班级趣事、优秀作文等以文字的形式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由于我在各项工作中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给学生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师生关系和谐了,班级氛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难忘的第一个学年结束了,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区级优秀班集体。六年级开学初,竟然有3位转学学生“慕名”要去我的班,这让我骄傲了许久。

职业瓶颈期:

突破舒适,二次成长

2020年,参加工作的第6个年头,我评上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已经没有了入职之初的压力,不管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方面也算“老手”了,基本能保持中上等状态的教育教学效果。

但是,这时即使我再努力,专业成长上也没有明显提高,工作热情也明显下降。我意识到,职业瓶颈期到了,如果突破了,就能迎来自己的二次成长。

于是,我开始将排除一个个困难定成追求一个个小目标,给予自己清晰而明确的要求。

我多次重读教育类书籍,站在读者、教师、学生、作者等多个身份的角度去阅读,从中获取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从而在反思中改善教育教学。每次备课时,我要求自己比上一次有所突破,可以是内容、情境上的改变,也可以是作业和任务上的创新。每天上完课,我都根据录音或者视频反思教学效果,并把教学过程和反思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投稿后多篇文章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

当瓶颈被打破,因懒惰想要放弃的自我被重新唤醒后,我感受到了新生的愉快。

如今,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除了感慨要有“打不死”的精神,我不禁思考:作为一名新教师,怎样顺利度过“新手期”?怎样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怎样突破自己的职业瓶颈期?

对此,我这个“打不死”的教师有几句话与新教师分享。

首先,要有职业认同,只有想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才会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其次,要有学生认同,用真心和耐心读懂每位学生,真诚陪伴和呵护学生,静待花开。

最后,要有自我认同,认清自己,超越自己,打破固有的认知和观念,成为有底气、有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中国教师报》

本期还有哪些精彩内容?

▼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