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一族小月每天都被一件事情烦恼:猫毛。尽管猫咪每天给她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但每每看到出租屋内如蒲公英乱舞般的猫毛,过敏体质的她都崩溃不已。

在尝试了无数种方法之后,小月决定买入一台扫地机器人,帮助她摆脱被猫毛包围的日子。

小月的期待是美好的:扫地机器人在白天“辛勤”劳作,把每一个角落的猫毛都吸得干净,顺带还能把其他垃圾清理,这将为她扫去一整天“搬砖”的糟糕心情。

但还没来得及入手,有前几年买过扫地机器人的朋友给小月泼起了冷水:扫地机没什么用,边边角角清洁不到,飘荡到床底沙发底下的猫毛更清洁不到,还喜欢到处乱撞。“买之前以为是人工智能,买之后感觉是人工智障,而且,还得给它倒垃圾、洗拖布,不知道是它伺候我还是我伺候它。”

这就是扫地机器人长久以来的尴尬之处——实用性远未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搜索相关关键词,弹出的总是“扫地机器人是智商税吗?”“为什么这么贵,还这么不好用?”

一台好用的扫地机器人到底是怎样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总结下来无非两个:实用性与智能化,实用性就是能很好地完成地面清洁任务;智能化,则更多是它能像人一样工作,比如学会规避障碍,比如可以听懂指令进行清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台智能化的扫地机主要分为四大系统:导航系统、清洁系统、续航系统和交互系统。1996 年,伊莱克斯发布世界上第一台扫地机器人,近30年的时间,很多国内外厂商、巨头以及创业公司无非都是在这四方面努力精进,以让扫地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020 年以来,国内厂商围绕避障和拖地两个方面进行了密集的技术创新,使得之前存在已久的痛点逐个解决,用户体验大幅提升,行业进入新一轮技术红利期。

而随着全局规划类产品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快速迭代成熟,扫地机器人也彻底告别了“伪智能”、“不好用”的印象,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和清扫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解放双手的目的,行业的天花板由此打开。

从“玩具”到“工具”

尽管从1996年就诞生了第一台扫地机器人,但其实到2002年iRobot 发布 Roomba,才真正开启了扫地机器人的商用时代。不过,彼时它采用的还是随机碰撞式的清洁模式,跟智能并不沾边,很多人称之为“玩具”。

在扫地机器人的导航技术路径上,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变革:第一代随机类、第二代惯性导航、第三代自主导航。上面提到的Roomba便属于第一类。

进入2010 年后,搭载激光雷达的 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开始出现,扫地机器人正式进入了规划式清扫时代,清扫的效率开始显著提升。

但彼时它更多依靠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器获取位置、速度等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会不断积累,在面积较大以及较为复杂的地面环境,这一阶段的扫地机还是不能很好胜任规划式清扫任务。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小米推出了“米家扫地机器人”,售价1699元,它采用激光雷达导航(LDS SLAM),由于出色的产品性能以及极致的性价比,一经推出便迅速引爆市场。

但米家扫地机器人出现的更大意义在于,它推动扫地机器人真正进入全局规划的智能化时代,以往“智障”的扫地机彻底摆脱了自己的“玩具”属性,开始真正向一个效率化的“工具”看齐。

随后几年,扫地机器人市场逐步淘汰低端产品,开始往中高端产品过渡。以追觅科技、石头科技和云鲸为代表的创业公司纷纷加码扫地机赛道,而他们一进入市场,便将“智能化”和“实用性”作为技术发力点。

智能导航是最先被攻克的技术难题,接下来摆在扫地机面前的是它如何能像人一样,高效率地清扫地面。这成为了摆在所有厂家面前的难题,也关乎着扫地机市场的天花板能否被打开。

一个数据可以证明消费者对这一品类的犹豫。2022年中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4亿元,同比增长3.4%。当所有人都觉得扫地机将迎来春天时,2023年上半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却同比下降了0.6%。市场对于扫地机的信心不明朗。

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在避障、拖地等核心消费痛点上,市面上扫地机的表现仍然不够出色。当你花几千块钱,发现其效率还不如自己亲自上手,很多人感觉“自己被骗了”。

但行业玩家们没有放弃。进入2023年,有“技术升级狂魔”之称的追觅科技先后推出了“很能打”的主力旗舰扫地机X20、X30系列,其他品牌也在机型上做出了重大升级,比如石头年初的G20,科沃斯的X2和云鲸前不久的J4,让扫地机器人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质的提升。

以追觅科技去年8月推出的X30为例,在这款产品上追觅科技实现了多项首创,比如“仿生机械臂贴边”、“毛发切割滚刷”、“双刮洗臂自清洁”、“UV紫外线杀菌技术”和智能复洗复拖2.0等,都大大提高了清洁的效率和使用体验感。

在扫地能力上,追觅的X30主机最大吸力达到了8000Pa,是当时市面上扫地机器人的吸力顶峰,在这个大吸力下,地面上的大小颗粒,可以完全被吸入,基本没有漏网之鱼。

相比前几年的饱受诟病,过去1-2年,扫地机器人的技术进步有目共睹,各厂商在实用性和智能化这两条路上的艰难探索,也渐渐帮助这一品类打开了市场。

从“卷价格”到“卷技术”

如何让扫地机走进千家万户、让扫地机行业持续增长?一些扫地机玩家们曾经给出的答案是“卷价格”。

2022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在扫地机行业蔓延。国信证券的报告显示,扫地机行业在当年的销量增速,甚至反超了销售额增速。

来到2023年,行业全能款产品的均价由5076元下探到4084元,618期间,头部品牌把价格下调到3000元上下,自清洁款价格也从3618元降到3124元。

这种自杀式的“降价”,严重伤害了企业的财务表现。2023年,某头部公司的营收同比仅增长了1.16%,净利润则同比大幅下降63.96%;另一头部公司,同样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市值从一年多前的六百多亿缩水至两百多亿。

虽然单品的降价策略提升了市场占有率,但扫地机器人并非是规模优势非常显著的行业,无法通过极致压缩利润率挤走竞争对手,价格战带来的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走过了惨烈的2023年,行业玩家们开始逐渐清醒。他们意识到,价格战可能根本无法走通,依靠技术升级带动价格上涨或许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最优解。

这是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2019-2021年间,正是通过这一路线,扫地机迎来了客单价的整体提升,从而将低端产品出清。无奈的是,这段“提价”时期后来赶上了消费低迷的经济周期,而技术的不成熟,也让高端化成为了将行业引入泥潭的导火索。

虽然一度被“价格战”中断,但我们始终认为,通过技术迭代升级,推动产品实用性的提升,从而让消费者认同产品价值,是扫地机厂家必须坚持的路线。只是这个技术升级的速度要快,用户心智要尽快建立,更重要的,这种技术的升级不能是炫参数的无用升级,一定要为实用性服务。

追觅科技显然是这方面的表率。以其全球首创的仿生机械臂技术为例,它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有效解决卫生死角的清洁问题,在识别到墙边、桌腿、床边等边角地带时,追觅扫地机器人会通过仿生机械臂将拖布外扩,模仿人手的清洁习惯,将边角的污渍擦净。

而这种“实用性”的技术升级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截至2024年5月,追觅扫地机器人机械臂家族全球销量达100万台。在极其看重技术创新的德国市场,自追觅仿生机械臂产品发售以来,扫地机业绩实现了翻倍增长,并成为整个西南欧市场大众选择扫地机最为看重的功能点之一。

在今年发布的X40 系列扫地机器人中,追觅科技对仿生机械臂做了升级,由此前的单只变成了双只,升级后的双机械臂由边刷外扩和拖布外扩共同组成。其中,电机驱动的边刷外扩可大大提升悬空柜体直线沿边清洁的面积。

在家庭清洁的覆盖率上,追觅科技并未在仿生机械臂上停步。

最近发布的追觅X40 Pro Ultra扫地机还搭载了全球首创自升降全景激光雷达,当扫地机器人在清洁作业时,灵敏的传感器会和先进的算法协同工作,不仅能360°无死角快速建图,还能对空间的大小以及桌椅等的高度进行测量,从而智能判断能否进入家具底部。通过降下激光雷达,扫地机器人就能像“特种兵”一样在低矮环境下灵活穿行,将沙发底、床底、柜底等盲区隐藏的垃圾彻底清洁干净。

坚持技术升级,也是追觅科技从诞生起就遵从的原则。即使在行业不景气的2022和2023年,追觅科技也一直对价格战“避之不及”。

追觅科技内部一直认为,价格战会把行业拉到恶性循环中,一旦打价格战,营收就会受影响,就没钱做研发、产品能力差,然后只能依靠价格战继续恶性竞争。

“坚持高端化战略,将确保追觅科技有能力去支持更高的经营利润,反哺研发投入,以此形成良性的经营循环”,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追觅科技一直将技术作为公司的第一性原理,无论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算法,还是基于此的应用层面创新技术,追觅科技一直都在加大研发投入。

目前追觅科技员工中,产品研发与设计人员占比约60%,研发费用占比超7%以上,研发投入始终领先行业。

也正是这些造就了追觅科技在行业竞争中的技术壁垒,而这是保证追觅科技走进千家万户,将梦想的蓝图不断变为美好现实最坚实的基础。

行业爆发前夜

在走过了艰难的2022和2023后,扫地机器人行业俨然已经处于爆发前夜,市场被骤然打开。

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一季度,扫地机器人的市场销售额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 37%,而这主要由销量(同比增长 33%)拉动。过去两年这一数字则分别只有3%和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增速的另一侧,则是扫地机赛道极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根据 Statista,中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仅有约 6%,距离欧美国家普遍10%以上的渗透率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这意味着每一个玩家都有机会从中分得蛋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成功突围的方法是什么?

技术当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追觅科技内部将研发方法论总结为“四维研发法”,第一个是超越行业,即对标行业最好的产品,把每一个技术、性能都做得更好;第二个是创新研发新功能,以此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第三是跨行业创新,跨行业寻找创新点并实现应用;第四是颠覆品类,寻找开创性的新品类并实现增长。

其中,第一、二条法则,是为了保证产品在功能和质量上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而第三、四条法则,则是开发出颠覆性产品和技术的关键。

在这套研发方法论的指引下,追觅科技既可以在扫地机器人品类上推出仿生机械臂这类创新技术,也能够在全新品类上迅速做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奠定了其持续增长的基础。

这在创业公司并不多见,但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既能在技术理论上保持前沿,同时又能让理论结合实际,避免研发团队落入炫技的窠臼中。

技术的升级,则有助于为扫地机的高端化铺平道路,并让用户重拾对于扫地机的信心。退回几年前,人们还在为“几千一台的扫地机感觉不值”,但随着市场教育的普及,实用性和智能性兼备的高端化全能型扫地机将愈发受到追捧。

奥维云网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5000元左右高端市场是表现最好的价位段,反观3000元以下市场放量并不充分,行业正逐渐对低端产品出清。在市场爆发的前夜,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高价高质,而非低价“鸡肋”的产品。

当然技术只是产品成功的一环,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多产品矩阵以及多元化市场布局的组合拳同样密不可分。

除扫地机之外,在家庭智能时代,智能洗地机、无线吸尘器、高速吹风机等产品的需求同样巨大。多品类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品类之间的带动增长,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则是对于市场的敏锐捕捉。尽管国内的扫地机市场仍然空间广阔,但从全世界范围看,扫地机的普及率仍然偏低,即使是渗透率最高的西班牙也不到25%,这为国内厂商拓展全球市场提供了想象力。

以追觅科技为例,2023年,追觅科技扫地机器人全球销量超过240万台,同比增长300%。在德国市场,追觅扫地机连续8个月市占第一,2024年1-4月整体市占37.9%,高端市场占比达50.4%;在意大利、新加坡等区域市场,追觅扫地机器人也颇具竞争力。

总结看来,“技术+全球化+高端化”将是扫地机厂商未来生存的方法论,当市场从价格战回归到到价值战,考验企业的将是真正穿越周期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