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阴晴圆缺是月之规律,皆非凭人力所能避免。

既是如此,我们唯有更加珍惜、重视眼前人。

这也是古代“送别”题材的诗词多如繁星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不像如今,有视频、有电话,想联系随时联系,想见面也不是很难。

那时候车马慢,路途远,联系靠书信,往往一次简单的分离,或许是双方的最后的告别;一声“再见”、一句“保重”,可能就是两人最后一次交流。

为此,古人格外的重视每一次送别,会进行许多的仪式流程来表达自己的珍惜。

设一场饯别宴,喝一场酒,折一段柳条,写一首离别诗……

深厚的感情,不舍的厚意,挽留的意愿,深深的祝福,在这些仪式中流淌开来,造就了那些不朽名篇。

只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在即,免不了黯然销魂,流传下来的离别诗词,忧愁伤感居多。

这也让那一些以旷达的态度一扫离愁、乐观的精神冲淡伤感的诗词,显得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首出自苏轼之手的《临江仙》词便是如此。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元佑六年(1091)年春天,钱穆父罢越州守改知瀛洲,赴任途中经过杭州。此时知杭州的苏轼已经接到朝廷回京任翰林承旨的诏书,只是尚未离开。于是这对好友便在杭州见面了。

钱穆父,名勰,元佑初年任中书舍人时,与被贬多年刚刚起复回京任起居舍人的苏轼相识相知,官场上共进退。

“欲息波澜须引去,吾侪岂独坐多言”,元祐三年两人都因直言敢谏而为朝廷所不容,先后被外放出京。钱穆父知越州,苏轼知杭州。

两人此次再见面时苏轼被召还,而钱穆父仍要奔波,见面也是匆匆。

钱穆父时间很赶,连夜就要出发。离别之际,苏轼有感于两人经历,写下这首美词为宽慰好友赠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词豁达乐观,尽显豪迈情怀,最后两句更是成了朋友圈金句,抚慰无数人。

词的上阕写人,通过描述两人世间沉浮、仕途沧桑后的亲身经历,来称赞好友旷达的生活态度。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你我上次京城分离之后,时间都过了三年了。这三年来你我奔波仕途,足迹遍布天涯。

“改火”是源于寒食节的传统,每年在寒食日会起新火,所以古人常用它来表达年代的更替。

宋朝地方官三年为一任,这三年外放的为官生涯并不好,苏轼用了“天涯踏尽红尘”来形容。

天涯,写出了地理之远,“红尘”则表达世间之苦,“尽”字则给人一种尝遍了辛酸苦辣、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即便是这样,钱穆父是怎么样的呢?

“依然一笑作春温。

他还是之前的老样子,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笑容,仿佛这些困难都不曾发生般。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对待生活的高贵品质,令苏轼十分赞扬。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他那淡泊的心境就好似无波的古井水,坚贞耿介的品格就犹如那高风亮节的竹竿。

这两句是对好友高度的赞扬,很好的表现出了对方高尚难得的品德。

词的下阕写送行,描写月下送别友人的具体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刚和友人重逢没多久又要面对离别,对此我很是惆怅,就连此时天上的月亮和云彩,仿佛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只散发淡淡的微茫。

凡作诗词,写景易,言情难。景从外来,留心所得;情从心出,看不见摸不着,要表达自然就难了。因此好的创作者,一般都会做到景情相通。

这里苏轼就是如此,那淡月微云这寻常夜景,此时也似乎在为分别而忧愁,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但前面我们也知道,苏轼的友人是乐观的,苏轼本人也是乐观之人,这与众不同的两人,分别时会忧愁伤感,但会点到即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饯别宴上苏轼还有歌姬演奏,她们见多了这种场面,不管内心怎么样,但表面上不能太开心,表现的非常哀怨凄婉。

苏轼见此说道“樽前不用翠眉颦”,不要为眼前这离愁别恨而眉头紧皱了。

他为什么什么会陡然突转呢?话,因为他觉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世间本来就像是一个大客栈,人人都是过客,而我也不能例外,也是其中的一个。来来往往,本属自然,不必过于忧愁。

苏轼最后这一句由眼前转向整个人生,用他的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冲淡了离愁别恨,蕴含了深厚的哲理,成为千古名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既是对自己和好友钱穆父说,也对在场的歌姬说,更是对读到这首词的所有人说。

人生的起起落落,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都应该坦然积极去面对

在有限的时光里,有不期而遇,就有不辞而别,我们唯有平常心去看待,珍惜所拥有的,看淡会失去的,这样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