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日战争,人们所回忆的大多都是痛苦屈辱的历史。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国民皆为国家的自由和尊严而战。军队上前线抵御侵略者,而无数知识分子们也用手中的笔作武器,抨击日本鬼子的暴行。在国难面前,他们能够做的,也是让人佩服的事情。

在电视剧《叶问》中,一名懂得日语的中国人为日本人做翻译,虽只为讨生活,没有做损害国家的事情,依然受到了人们的鄙视。而同样是精通日语,学术大师陈寅恪却做了不一样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本人侵略香港时,他用日语痛彻日本鬼子,保全了自己的利益,也挽回了国人的尊严。

香港沦陷之后,这个50岁老人被鬼子抄家,他坐着用日语大骂日军高官,之后才发现竟然还是当事军官的“师哥”。事情不一般的反转之后,老人避免了被抄家的悲剧,也暂时保全了沦陷区的一方土地。

出身名门学业有成,却因战争多次遇困境

清光绪十六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清末有名的诗人。多年之后,他成了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出生于名门,自己也学业有成,但却因时代的原因而多次辗转,多次遇困境。

当时的时代闭塞落后,但陈寅恪个人的履历却非常优越。在光绪年间,他就已经多次留学海外,先后在日本、法国以及德国留学,精通多国的语言和文化。

迫使他中断学业归国的,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后,他的人生还有多次因战争而中断计划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20年,陈寅恪就已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一个向往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陈寅恪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日本人对华进行“文化改造”的帮手,其尊严也不允许这么做。所以,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陈寅恪的气度更是令人欣赏。

他永远不会求饶,会的便是痛斥侵略者。

滞留香港遭抄家,最终竟让日本人道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

在得知日本人占领香港之后,时任香港大学教授的陈寅恪立马辞职,不愿与日本人接触。在日本人高薪利诱他时更是无动于衷,一身傲骨未曾妥协。在陈寅恪态度如此坚定的情况下,日本高官还多次上门,最终都只吃了闭门羹。

日本人在香港大扫荡期间,还曾抄了陈寅恪的家。负责抄家的日本高官并不知道陈寅恪的来路,只当他是个普通的老人。等到最后,陈寅恪用日语痛骂来人,日本高官才惊觉此人不简单。在当时,很多人连书都没怎么读过,更不用谈会说日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仔细问清楚之后,才证实陈寅恪确实不简单,甚至和前来抄家的日本高官“还有一点关系”。

这并不是说陈寅恪和日本人有勾结,而是他曾留学日本,当时就读的东京大学也是该日本高官的母校。按关系算起来,陈寅恪还应当是他的“师哥”。

陈寅恪当时已年过五十,又因生病身体虚弱。但他个人的气度不凡,再加上勇敢正直痛斥来人,反而使得日本高官对他生了敬佩之意。在得知是“师哥”之后,日本人没有反驳陈寅恪的痛斥,而是带着手下人离开了。

有了这一层特殊关系在,陈寅恪个人的房子得以保全,周围的居民也一起避免了抄家。

这也算是香港沦陷区的幸运一部分,据《香港大沦陷》记载,日占期间,香港城市人口由战前的200万减至60万人,无数人在日本鬼子的暴行之下失去生命。懂得日语的陈寅恪,用一身正气抨击了日本兵,也在大灾难下为部分人谋得了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不仅仅是一个日本高官的“师哥”,更是日本政府有意拉拢的高级知识分子,为此不惜多次高薪利诱。陈寅恪还是坚定地拒绝了。

即便他在多次留学海外的过程中,见识到了其他国家的发展,依然不愿意放弃当时深陷于苦难之中的中国。学会的日语只用来痛斥侵略者,而母语将是一生的信念。

小结

曾有古人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实际上,知识在各个时代带来的力量都是无穷的。陈寅恪的伟大,更在于从不忘国,也不会被其他国家的利诱拐骗。一代大师当如此,他不愧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