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春天,黄埔军校开始招收第一期学生,招生信息发布出去后,长洲岛上就涌来了一大批轻装简行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埔军校

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有志青年,有的是军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学者,就连大学生也混杂其中,脸上满是憧憬和向往。

十六岁的刘咏尧也在求学的队伍里,他本是湖南醴陵的一个富家子,因一腔报国热情穿上戎装,从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刘咏尧是个传奇人物,他是黄埔一期年龄最小的学员,十七岁就上战场,三十多岁就官至中将。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才女”,孙女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本人更是功勋卓著,功德加身,一直活到1998年才离世。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到底有哪些荣光和遗憾?他的明星孙女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咏尧

富家子弃笔从戎

1907年7月10日,湖南醴陵姚家坝的一户人家里传来了一阵响亮的啼哭声,刘咏尧在家人的期盼下呱呱坠地。

刘家虽是一个农户家庭,但条件还不错,刘咏尧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脑瓜子灵活,且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从族办私塾到高等小学,再到湖南省立中学,他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

中学毕业后,刘咏尧考入了北京朝阳大学,这所学校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在当时颇具盛名,有“南东吴,北朝阳”之说。

民国时期,朝阳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专业的司法人才,他们在法律教育、立法工作和司法改革等领域发光发热,为推进法治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阳大学北京校舍大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刘咏尧也会成为其中一员,但他刚进入学校半年,就发现志不在此。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洪流中,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老百姓们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迫害,几乎陷入了绝境。

刘咏尧虽然年纪轻轻,却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而且,他十分拥护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心中也有推翻旧社会,平定天下的远大抱负。

没有思考纠结太久,刘咏尧背上行囊一路南下,加入了孙中山设立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同年冬天,他成为了陆军讲武学校的一员。

巧合的是,讲武学校的校长程潜也来自醴陵,是刘咏尧的老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潜

程潜对这个刚满十六岁的“奶娃娃”颇为照顾,黄埔军校招生时,他将讲武学校的一百多名学生都送了进去,这些人中,刘咏尧、陈明仁、桂永清等人属于被保送的那一批。

说到刘咏尧进黄埔军校,还有个小插曲。

当年,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中规定,学员年龄必须是18岁以上,25岁以下,但刘咏尧还未满17岁,不得已之下,他就将年龄报大了两岁,这才得以入伍。

此后,“黄埔一期年龄最小的学员”这个标签,伴随了刘咏尧大半生。

因局势紧张,刘咏尧在黄埔军校只待了半年,便加入东征军的队伍奔赴战场。

事实证明,战场是最好的训练场,在枪林弹雨中,还不满十八岁的刘咏尧迅速成长,他就像一只冷静大胆的小豹子,面对枪口和刺刀时毫不畏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东征时,东征军以三面夹击的作战方式重创陈炯明部两万精锐部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但这次作战中,黄埔军校损失惨重,刘咏尧的左肩也不幸中弹,休养了好几个月。

此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小少年在领略到战场的残酷后肯定就退缩了,但刘咏尧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半年后的第二次东征,他还在队伍里。

并且,这次的刘咏尧还成为了敢死队队长,他一边敏捷地躲过敌人密集的机枪扫射,一边将云梯架在城墙下,强行攀爬城墙,登上城头。

这大胆的不怕死行为,让刘咏尧被飞过来的流弹击中,他头部中弹,直直扑向地面,在阎王殿转了一圈才悠悠转醒。

这次受伤,带给刘咏尧一个永生难忘的“纪念品”:嵌在颅骨里的一枚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咏尧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让很多青年军官都自愧弗如,纷纷感叹道,他就是为战场而生的。

然而,为战场而生的刘咏尧没有在前线待太久,1925年12月,已经被提拔为营长的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离开战场,去苏联求学。

刘咏尧的选择出人意料,十八岁的营长并不多见,而且他还有军功在身,成为高级军官并不难,他为什么突然要去苏联呢?

其实,此时的刘咏尧,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脑子一热就跑去参军的小伙子了。

他深知,平定天下光靠武力是不行的,还要具备一颗有思想的大脑,所以,他远渡重洋,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一待就是两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斯科中山大学

刘咏尧所在的班级是被称作“理论家班”的第七班,班长是邓小平,左权、康泽、屈武、萧赞育等人是他的同学,可以说,这个班里,汇聚了国共两党的重要成员。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刘咏尧接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理论知识得到了扩展,思想也经过了淬炼,并且,他还在这里邂逅了第一任妻子——韦碧辉。

韦碧辉是中山大学著名的才女,两人也算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惜,这段婚姻并未走到最后。

刘咏尧回国后,已经是德才兼备的稀有人才了,他先是被提拔为团长,后又兼任黄埔军校的教导员。

刘咏尧作战经验丰富,理论知识非常扎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咏尧

并且,他懂得灵活变通,与实际训练相结合,教学模式一点也不古板,学生们都很喜欢他,无论是政治训练还是军事训练,他都游刃有余,表现十分亮眼。

这次的任职经历,基本奠定了刘咏尧之后的职业生涯,因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辗转在国民政府的各个机关里做宣传教育工作,再也没有机会上战场。

自己不能上战场杀敌,就让手下的学生和士兵去。

抗日战争期间,刘咏尧先后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处处长、南京新生学校中正大学校长、庐山军官训练团讲师等职务,尽心尽力地为国民党军队培养军官和战士。

为前线输送优质战力的同时,刘咏尧还心系统一战线的大业。

在湖南省政府工作期间,他多次和周恩来见面,这两位忧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时常促膝长谈,讨论国共合作和对日作战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咏尧心里,国共两党并非不死不休的敌人,他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就应该在外敌面前拧成一股绳。

然而,刘咏尧还是太天真了,在他做出选择,加入国民党阵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不能在风谲云诡的政治漩涡中独善其身。

1949年,国民党日薄西山,蒋介石决定撤回台湾,另谋时机东山再起,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代理部长的刘咏尧承担起了国民政府往台湾的撤退输运事务。

他没有想到,这次的大溃败,会让他承受长达22年的骨肉分离之苦……

撤走台湾:平静而遗憾的晚年

刘咏尧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前文提到的韦碧辉,两人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大哥叫刘纬文,弟弟叫刘纬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咏尧一家

后来,刘咏尧和韦碧辉和平离婚,娶了南京中正学校第一届学生钟光仪为妻。

按说,刘咏尧随着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他的家人都应该和他一起去,但刘玮武不满国民党已久,说什么也不肯去台湾,父子俩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吵。

无法说服儿子,刘咏尧也就不再劝说,他拿出纸笔,给小儿子写了一长串名单,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陈赓、徐向前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拿着名单,刘咏尧一一给刘玮武介绍:

“民国26年,我在湖南省政府工作,时常和周恩来见面,他会记得我的,共产党上层的张闻天、伍修权、邓小平、乌兰夫、王稼祥、杨尚昆等人,是我留苏的同学;还有徐向前、陈赓,是我黄埔军校的同学,日后你有需要,可以找他们……”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咏尧的人缘有多好,他虽然在国民党阵营,却心系天下,明辨是非,很多中共高层领导都和他有交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这样一个人才,却因为上了贼船,饱尝父子反目、骨肉对峙之苦,刘玮武铁了心不去台湾,无奈之下,刘咏尧只能抛下小儿子跟着部队撤退。

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好过,刘咏尧会打仗,会教书育人,会训练军官,就是不会玩弄权术,揣摩上级的心思,他只会秉公办事。

震惊台湾的吴石一案中,刘咏尧参加了审判,按照当时的法条,他将吴石的死刑改成了无期徒刑。

蒋介石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刘咏尧是在和他唱反调,对他的猜疑越来越重,最后罢免了他的职位。

没了官职实权,一家老小的性命却保住了,刘咏尧十分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挂着一个顾问的虚衔,又开始做起教育相关的工作,还办了两家杂志,俨然是一副退休老头的做派了。

退休生活,必然少不了含饴弄孙的乐趣,因刘玮武不肯来台湾,经常待在刘咏尧身边的只有刘玮文。

刘玮文和父亲一样,感情生活不太顺遂,两段婚姻都以离婚收尾。

夫妻分道扬镳,最惨的是孩子,刘纬文第一段婚姻结束时,他的小女儿才两岁,因父母离异,她被寄养在远房亲戚家里,经常受到打骂。

刘咏尧心疼孙女,就把她接到身边亲自照顾,而这个小女孩,就是日后红遍海峡两岸的明星刘若英。

刘若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因刘咏尧曾官至中将,所以她从小便被爷爷的副官封为“将军的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若英

在这个“小将军”的眼里,刘咏尧是一个忧国忧民,与世无争,同时耿直得有点可爱的退休老头。

当时,他们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桂花树,刘咏尧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接了一杯水去树下漱口,漱完口后就对着树絮絮叨叨的,不知道说些什么,刘若英认为,这是爷爷在跟树聊天。

刘咏尧还保留了当军人时的习惯,他在墙上贴了一张严谨的“作息时间表”,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饭,几点钟关大门都规定好了。

刘若英曾经问爷爷最喜欢什么歌,未曾想,刘咏尧一点“艺术细胞”都没有,他唯一知道的通俗歌曲就是《绿岛小夜曲》,唯一会唱的歌就是《黄埔军校军歌》。

一些新人结婚,请他去致辞时,他口若悬河地说了一通,最后都会扯到国家前途、民族大义上去。

刘若英离开台湾去大陆拍戏时,他也是语重心长地嘱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趟你去大陆,是身负重任,两岸的和平就全靠你了!”

此时的刘咏尧,虽然没有军职在身,却依然忧国忧民,挂念祖国的统一大业。

1971年,刘纬武在母亲的劝说下赶到台湾,见到了久未谋面的父亲。

当年,刘咏尧离开大陆后,刘玮武就加入了解放军,时隔22年,这对父子久别重逢,却依然不对盘,一见面就吵,火药味十足。

“湖南骡子,吃辣椒厉害,脾气大。”刘玮武形容父亲。

正如刘玮武所说,到了台湾的刘咏尧,依然保持着吃辣椒的习惯,但那个火辣辣的故乡,他却是永远回不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咏尧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度过的,他的颅骨里,那颗尚未取出的子弹经常跳出来作祟,搅得他头痛欲裂,日夜难安,病魔的侵袭,也让他的记忆越来越模糊。

他不再大声说话,也不再来回走动,连饭都吃不了一口,每天,他都坐在椅子上,双眼无神地望着远方,嘴里不停地念着大陆老家的人和事。

一开始,刘若英去逗他开心时,他还会给出一些反应。

但到了最后他谁也不记得了,只会用颤抖得不成曲调的声音唱着《黄埔军校校歌》,或者断断续续地背诵孙中山先生的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1998年8月22日,刘咏尧躺在病床上,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刘若英依偎在他身边,一边忍住哭声,一边轻柔地唱着《绿岛小夜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咏尧大概是听到了孙女的歌声,他虚弱地点了点头,之后便再无反应。

当天上午十一点左右,刘咏尧停止了呼吸,他病逝后,院子里的桂花树也突然枯死,像是随他而去了。

2002年,刘若英的诗文集《一个人的KTV》出版面世,里面有一篇散文,名为《今年桂花不飘香》。

这篇散文详细记录了刘若英和爷爷的相处时光,此后的采访里,她也多次提起爷爷的事情,刘咏尧的故事这才渐渐传播开来。

刘咏尧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他十六岁进入军校,立下累累战功,后又退出战场,推动国民政府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台湾后,他被蒋介石革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还要忍受背井离乡之苦,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更令人意难平的是,他一直盼望着祖国统一,但直到去世,他都没等来这一天,这大概是他最大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