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发妻周氏问左宗棠:你每月收入多少银子?左公答:一年40000两白银。妻子吃了一惊,说:好你个左宗棠,每月才给家用200两?这么抠门!说,这钱你都花哪儿了……

当时的左宗棠刚刚晋升闽浙总督,一方封疆大吏,面对妻子的发问,他只能实话实说:“我的俸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公事上,打仗、赈灾,哪哪都需要钱,总不能因为钱耽误了国家大事。”

若别人说出这样的话肯定被人说虚伪、冠冕堂皇,可是从左宗棠嘴里说出来可信度就十分高了。

“朝廷的事自然由朝廷拨款,为什么要你垫钱,再说你垫得起吗?”妻子知道他的脾气,但还是想争取一下。

左宗棠闻听此言,深深叹了口气,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晚清朝廷腐败成风,当官的中饱私囊,以个人利益为先,像左宗棠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可是天灾人祸最受伤的还是老百姓,边关打仗士兵们的粮饷也耽误不得。

因此,饥荒年,朝廷拨款有限且不及时,左宗棠只能自掏腰包尽可能地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至于士兵的粮饷有时候左宗棠也会垫资。

关于左宗棠,人们更多了解的是收复新疆的故事,事实上确实如此,今天的中国版图还有新疆,左宗棠有一定功劳。

1864年,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和“洋人”影响,新疆地区趁机作乱,大有割据一方的势头,头目阿古柏争霸一方。

当时朝廷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征讨新疆的军饷。所以,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人士认为新疆多为荒漠,如同鸡肋,特殊时机可短暂弃之,待时机成熟再设法收复。

只有左宗棠据理力争,无论多么荒漠都是大清领土,况且沙俄也虎视眈眈,如果不及时收服,以后必成大患。

最后朝廷同意发兵新疆,但是能拿出来的军饷只有50万两,这点钱根本不足以支撑部队远征的需求用度。

朝廷的意思也很明显,既然已经同意出兵,又拨出相应军饷,余下的问题就交给左宗棠了,毕竟是他主张收复新疆。

为此,左宗棠不得不为行军粮饷而四处奔波,他向民间募集资金,胡雪岩为他提供了帮助,同时左宗棠凭借自己个人信誉向钱庄贷款,左右筹集,最终勉强凑齐了行军粮饷。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左宗棠打败阿古柏,重新收复新疆,然而当时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因为朝廷本来就不太重视新疆这个地方,如今成功收复可以高兴一下,但没必要兴奋。

但在左宗棠看来,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自己为官一世,做到问心无愧即可。不过,收复新疆的“后遗症”很快显现出来。

朝廷没有支付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贷款,这笔钱只能从他的俸禄中扣除。想来让人心寒,但是左宗棠不以为然,他觉得只要对百姓有利,就是值得的,或许这就是高端的境界与格局。

对于在公事上垫付的钱,左宗棠从来没有向朝廷讨要。

时间来到1870年,因为大旱造成了严重的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为了能够拯救更多的灾民,左宗棠再次将自己仅剩不多的积蓄拿了出来,救助灾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竟然也被诬陷。有人竟然向慈禧太后揭发左宗棠贪腐,说得有鼻子有眼,为了权衡朝臣,慈禧太后不得不下令调查。

慈禧虽然祸国殃民,但是对左宗棠的人格还是相信的,因此,所谓的调查也就是做做样子。

结果不仅令人想不到,还啼笑皆非,左宗棠不但没有贪腐,为国家垫付不少钱,说白了这是朝廷欠左宗棠的债。

慈禧太后大怒,日后谁也不准弹劾左宗棠。

左宗棠一生清廉,慈禧主政虽然不怎么样,但非常懂得人情世故,晚年是将左宗棠调任浙江,名义上是调任,其实就是让他前往富庶的浙江地区为子孙后代谋些财产,可以说朝廷默许他捞钱。

可是慈禧太后还是小看了左宗棠,任职浙江期间,左宗棠依旧清廉,还是从前的为官风格。

左宗棠与李鸿章同为晚清名臣,但是后世的口碑却大不相同,一个受人尊敬,一个争议颇多,一个为官清廉,另一个为子孙后代留下万贯家财。

左宗棠可为楷模,他的胸襟,他的气度还有为国为民的心值得后世尊敬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