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国军统帅部在华东战场的预定方案,是在上海与日军接触并造成一定杀伤后,不可恋战,迅速撤退至江阴一线依托防御工事进行决战。

整个华东的战略部署,都是以江阴一线的防御工事作为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淞沪会战刚一爆发,原定的方案就被老蒋整个放弃了。

老蒋不顾战略战术,头脑一热,选择了在上海跟日军决战。

九一八事变,该守东北的时候,不守。
到了淞沪,不该守上海的时候,又要守。
而且可笑的是,决定要守后,怕得不过英美同情,又下令不准主动进攻,导致日军摇来了20万援军。
该撤时又不撤,导致70万大军被22万日军包围,仓皇撤退中又死伤10万。
撤退下来的部队,建制完全被打乱,士兵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士兵,各种轻重武器丢了一路。
日军曾描述:敌方溃之极速,我方追之不及。
淞沪会战的大溃败,使得江阴一带的核心防御工事,完全成了摆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和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不顾大本营的反对,争相向南京进发。

11月28日,本想停止进军和中国谈判停战条件的日军大本营,在一片少壮派军人进攻南京的呼喊声中,最终批准了8号命令。

日军兵分三路进攻南京。右路敌主力沿沪宁路西进;中路由宜兴经溧阳、句容攻南京;左路由太湖南侧西进,先攻广德、宣城,趋芜湖,截断南京守军退路,再向南京合围。

兵临南京之前,李宗仁和白崇禧建议主力撤退到长江两岸,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避免日军找借口屠杀平民。

何应钦和陈诚也认为南京孤立,士气低下,不宜死守,应该迅速撤离,准备持久抗战.

然而,老蒋顾及在国际社会上的脸面,希望能象征性的抵抗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时,曾两次反蒋的唐生智站了出来: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国父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面对国父在天之灵?

这波道德绑架,正合老蒋心意,随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成司令长官,统领十五个师约10万人,守卫南京。

当时可以任用的黄埔将领非常多,结果选了一个长期在摸鱼部门的退休老干部来守南京,老蒋真是XX。

12月7日,日军进抵南京近郊,完成了对南京的初步包围。

凌晨5 点45 分,老蒋乘坐美龄号飞机离开了南京。

此时的南京城外,日军已准备攻城。

没有人能体会到当时在南京上空的蒋介石的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装备有2000多门大炮,其中150毫米加农炮和240毫米榴弹炮就超过700 门。

武器落后、编制不全的守军,难以抵挡日军的凶猛攻击。

12月8日晚,南京外围阵地全部失守,司令部下令守军退守至南京城郭阵地。

12月9日,松并石根向唐生智发出劝降及最后通牒:对抵抗者虽极为峻烈而弗宽恕,然于无辜民众及无敌意之中国军队,则以宽大处之,不加侵害。

唐生智无视劝降,下令各部队与阵地共存亡,决不许轻弃寸地,南京守军,誓死不降。

12月10日,日军向雨花台、通济门、紫金山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

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多次冲锋紫金山阵地,均被教导总队击退。

第6师团突破雨花台的二线阵地,第88师守军被迫撤至核心阵地。

第114师团右翼部队突破中华门,少量日军突入城内。

中午时分,老蒋让顾祝同电告唐生智,相机撤退。

老蒋想一出是一出,一会要守,一会要撤,搞的唐生智很是懵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12日17时,唐生智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询问是否还能继续坚守,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

唐生智遂分发了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 。

原定突围计划是36师及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其余部队都从正面突围。

然而,正面防线已被日军突破,守都守不住,正面突围谈何容易,特别是第87师和第88师规划的突围路线是途经已经失守的雨花台。

于是,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若不能正面全围,有渡船的话可以过江,向滁州集结。

这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

12月13日,除第66军和第83军按照命令正面突围外,其余部队都涌向下关,道路堵塞,各部争先抢过,互不相让。

曾在光华门阵地上,英勇抗击日军多次冲锋的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直接被拥挤的人群踩死。

前一天都还是坚守阵地的英雄,此时都成了慌不择路的溃兵。

慌乱充斥着整个南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午时分,日军各师团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

12月14日,日军山田支队占领了南京最后一个阵地幕府山;天谷支队占领了扬州,切断了大运河;第6师团进至下关;国崎支队占领了浦口,彻底切断了南京守军的一切退路。

南京坚守七天后,最终沦陷。

由于城破前一天才下令撤退,错过了最佳撤退时机,加上指挥错乱、渡江工具有限,造成了约5万名官兵未能撤至江北而滞留南京。

之后的六个星期里,南京惨遭屠城,30余万平民和战俘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