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始终搞不定割据的藩镇。

之所以唐朝中央始终搞不定割据的藩镇,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在节度使治下,老百姓活得比唐朝中央直辖下受到的盘剥较少,藩镇里的官吏相比唐朝中央,更加不敢贪污;所以,藩镇治下老百姓反而对这些割据的藩镇有很强烈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又导致藩镇一旦面临中枢武力进攻时,藩镇内能形成很强的向心力,藩镇从节度使到普通百姓都在抵抗朝廷的“武力收复”。

接下来,兰台以安史之乱最让唐朝朝廷头疼的“河朔三镇”举例说明一下。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从安史之乱以后,河朔三镇就自成一个系统,颇有点“听调不听宣”的意思,唐史泰斗陈寅恪先生认为,唐朝“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而这个“二国”,就是河朔三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和当时唐朝中枢完全是两种制度,虽然同样是节度使专权,但是河朔三镇的节度使与麾下军将的关系更像是欧洲国王与贵族的关系,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并不能真对麾下的军将生杀予夺。

藩帅对藩镇军事尚不具备实际控制权。地方刺史军将事实上拥有本地或本军兵权,且可不受藩帅之命而调兵。

比如幽州节度使刘济的弟弟担任幽州节度使治下的瀛州刺史,刘济不喜欢自己这个弟弟,想要害这个弟弟;没想到这个弟弟直接率领瀛州军投靠了朝廷。

由于河朔三镇节度使对麾下军队并没有实际控制权,这就使得节度使必须养牙兵(亲兵),但是实际上,河朔三镇节度使的牙兵也只是节度使“高薪”养起来的,节度使其实也是“姑息而不能制”。

魏博牙军就有 “长安天子,魏府牙军 ”的说法,因而藩帅对牙军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在这种军事体制下‚三镇镇兵多可自行行动。

而河朔三镇的士兵多是招募本乡本土的当地人,很少招募外地流民。

这使得河朔三镇的从节度使开始,高级军官们都不敢以非军事目的,纯粹为自己享乐过分盘剥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成德节度使田弘正横征暴敛,把征收来的财富用于自己以及自己亲戚的享乐,结果直接引发兵变,导致自己全家被杀。

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河北将卒心不平之,故不能尽变其俗,竟以此致乱。——《旧唐书·田弘正传》

《唐人轶事汇编》卷18《王庭凑》也有类似的记载:“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御下稍宽,而冒于财贿,诛求不息,民众怨咨。”

正是因为河朔三镇的种种牵制,使得河朔三镇从节度使开始,人人都不敢过于贪婪;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是在镇兵的强力制约下,勤政爱民、禁止虐政与赃枉行为成为节度使行使社会治理权力的基本原则。

同时,由于在藩镇内武将对于行政官吏有绝对的处置权,使得负责行政事务的官吏根本不敢乱伸手。

而且由于镇军多是本乡本土,使得胥吏想要在赋税上从中渔利也很困难,因为稍有不慎,镇军鼓噪起来,那么高级军官为了平息镇军的不满,只能把这些胥吏全家杀光来平息怒气;

也因为这种残酷的处置手段,使得河朔三镇的行政官员和普通胥吏都不敢,也不能像唐朝中枢控制区那样肆无忌惮。

最后,河北地区在唐朝原本就是经济发达地区,而安史之乱后由于河朔三镇简直就是“别国”,所以使得河北的财富和物资基本上都留在了河北当地,完全不用像是受唐朝中枢控制的江淮地区那样要“转移支付”,要运输大量物资供给关中,所以自然非常富裕。

唐史学者根据目前全国各地出土的唐代墓志铭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是安史之乱后,唐代两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一是扬州地区,二是河朔地区(河北三镇),而且从墓志铭统计情况看,河朔三镇平均年寿是安史之乱后最高的。

而与河朔三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完全在唐朝中枢朝廷控制之下的藩镇:

杜亚为淮南,竞渡、采莲、龙舟、锦缆、绣帆之戏,费金数千万。于頔为襄州,点山灯,一上油二千石。李昌夔为荆南,打猎大修富饰。其妻独孤氏亦出女队二千人,皆着红紫锦绣袄子。此三府亦因而耗空。

杜亚是唐德宗时期的淮南节度使,他因为喜欢游乐,把淮南大量的钱财浪费在“划龙舟”上,甚至导致“三府亦因而耗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事情只可能发生在唐朝中枢直接控制的藩镇,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河朔;因为河朔哪个节度使敢这么玩,那么他全家都会被镇兵杀光的。

事实上,相比河朔三镇这些藩镇,反而是唐朝中枢直接控制的地区老百姓生活更苦。

反而是被唐朝中央直辖的地方日子过得更苦。

比如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关中大旱,担任京兆尹的李实还对唐德宗报告说“今年虽旱,谷田甚好。”

结果,当年朝廷就没有给百姓减免租税,百姓只得拆房卖瓦,甚至卖掉了田中的青苗,来填补赋税。

这种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在割据藩镇的。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朝廷之所以一直搞不定割据藩镇,很大原因就在于节度使们把藩镇治理得很好,尤其是和唐朝中央直辖地区做对比之后,很容易就能在藩镇内制造出一种“同仇敌忾”的氛围出来。

而一旦中枢武力讨伐,除非能彻底杀光藩镇的镇兵以及他们的家属,不然,是不可能真正收复藩镇的。

因为老百姓都不傻,知道朝廷直辖后日子会过的比藩镇割据时苦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