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当初,最长古瑟有望再奏楚时乐

长2.06米!两件!武王墩出土最长古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长2.06米!两件!武王墩出土最长古瑟

武王墩一号墓从今年4月初进入墓室文物提取阶段,已提取编号文物3000多件,其中,在西侧和北侧椁室内,出土多件琴、瑟、笙、鼓等乐器残件。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土的两件瑟,其面板达到2.06米,刷新了相关记录。5月20日,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工作第二次面向媒体开放,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文物展示区也见到了这两件瑟,据研究人员介绍,这两件瑟有望复原,发出它的原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一号墓内部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队员在实验室内对文物进行保护。

在我国,瑟是古老的弦乐器,文献《释名•释乐器》记载,因“施弦张之瑟瑟然也”,因此得名“瑟”。《诗经》里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优美的记述。专家介绍,从文献记载看,东周时期人们对琴瑟比较推崇,战国中后期开始,琴瑟音乐已经非常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达2.06米的瑟。

在楚国800年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瑰宝。此次武王墩一号墓北一、二室提取出100余件(组)音乐文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这也得益于楚国墓葬多为饱水低氧环境,墓葬埋藏深且封闭性好,有机质的琴瑟才得以保存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瑟的局部。

据介绍,武王墩一号墓发掘过程中出土的漆木器,以木胎居多。木质文物长期处于地下饱水环境,木质素和纤维素已发生降解,为避免出土后的木器失水,考古人员用去离子水对漆木器进行浸泡达到保护。在文物展示区,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看到,瑟也是采用了浸泡的保护方式。武王墩考古队执行领队方玲介绍说,这两件瑟面分别出土于西室、北室,但长度一致,都是2.06米,这也是迄今出土战国时期最长的瑟。不过,这两件都不是完整的瑟面,宽度推测只有原始瑟面的一半。记者看到,瑟面在长度上基本完整,上面的弦孔清晰可见,根据可以拼对来看,应该是二十五弦瑟。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件相对完整的“过弦槽”,是瑟的部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瑟的局部。

据介绍,瑟是武王墩墓发掘出土的乐器里面,目前数量最多的一类乐器。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考古一组组长张闻捷表示,这个也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到这个时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就是从钟磬乐向琴瑟乐的转型时期。它的发音相比于钟磬来说更为优美,所以到了战国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听琴瑟的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展出的还有瑟的过弦槽

据了解,武王墩墓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大量的瑟的残件,比如底板、侧板、瑟枘、过弦槽等,尤其是瑟枘,发现有代表了楚国风格的铜质瑟枘。而在木的瑟枘上,还发现了绑在上面残存的丝、弦、罗绮带等痕迹。虽然是残件,但瑟的各个部位基本都有发现,这也让研究人员十分兴奋,今后完整的复原瑟也是可以的!专家表示,这对了解先秦丝类乐器弦的材料、制作方法等和对今后复原有音响的瑟将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已沉睡了两千余年的乐器,就这样安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似乎还未苏醒,早已将宫廷里鼓瑟吹笙、宴飨盛乐的繁华场景忘却身后,却又美如当年,尽显古朴雅韵,或许他们也在等待,等待乐者的到来,奏出它曾发出的熟悉又美妙的乐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出土的漆木瑟(新华社发)。

策划 沈国冰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凌云 苏国义 采制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越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