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尼黑大学▲

在德国城市旅行,大学往往被攻略列入景点,但问题是,大学到底在哪里?

当年我第一次前往德国旅行时,尝试找过大学,却找不到想象中的校园。后来才知道,大学原来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围墙,校区乃至教学楼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种现象非德国独有,欧美国家基本如此。

中国大学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围墙,校园内有教学楼,有生活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满足所有生活需求。外人想进学校,有时会被保安阻拦,旁听课程、进入图书馆等更是基本别想。但德国乃至欧洲的许多大学都没有实体围墙,而是与城市融为一体,学校建筑成为城市功能的一种延伸。

从慕尼黑到海德堡,从科隆到莱比锡,从马尔堡到亚琛,从明斯特到弗赖堡……我走过许多德国大学城,从未见过一个封闭而完整的校园,也很少见到正式的校门。倒是在行走之间,常常于街头巷尾邂逅一栋或大或小的建筑,惊喜地发现它是大学的某个院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德堡大学▲

也正因为开放的校园,学生得以完全融入社会,既没有有形的墙束缚自己,也没有内心的围墙。人们也可以自由进入学校,可以自由听课,可以使用学校的图书馆(虽然没有借书证就不能把书借出来)。

这其实是欧洲大学的一种传统,后来又延续至美国等国家。在中国,高校资源往往集中于一线城市,但在欧洲,大城市里当然也有好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便是典型,但当年欧洲人更喜欢找一个美丽安静的小城镇建立大学,甚至小城镇即大学,剑桥牛津如此,德国的许多名校也是如此。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往往有三四万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即使是慕尼黑大学、洪堡大学等位于大城市甚至中心城市的德国大学,也从来不会圈地建围墙,而是在建校之初就沿街而建,或者租用城市原有建筑,与市政交通、规划连为一体。

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开放。有人或许会嗤之以鼻,列举出一万条大学应有围墙的理由。我想说的是,实体围墙是否存在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心里的墙。所以,我想用一个百年前的北大故事作结:许钦文曾经回忆,自己年轻时在北大做偷听生,住在偷听生聚居的“拉丁区”。有晚他在微弱灯光下读书,身边仅有俩冷馒头。蔡元培、胡适和陈独秀刚好散步经过,问他情况,他惊慌地说自己没钱办旁听证,但很想听课。蔡元培打断他的话,说“旁听证明天去我办公室取,但现在你要跟我去吃饭”。于是,一个不算学生的穷学生,那天晚上被三个学生眼中的大人物请吃了一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堡大学▲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焚书之后,他们就会焚人

这个强大公国的故都,有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黄芥末和焗蜗牛

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