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尹星云)5 月 22 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随着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8%。全市还建成了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据统计,随着生态空间的不断扩展,北京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12种,其中鸟类就达519种,全市还记录了维管束植物2088种。

生态空间持续扩大 生物多样性基底越发厚实

据了解,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森林健康经营等生态工程的开展使北京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07%,形成稳定的生态屏障。经过10年的努力,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全面完成,共造林绿化219万亩,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升到31.4%,形成了成片连网、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网格。

全市道路干线、河流水系等生态廊道也通过加宽加厚,减少生境碎片化。北京每年实施山区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遵循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林水相依的发展理念,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大大夯实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

重点物种得到“特别关注”

目前,北京共有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褐马鸡、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画眉、栗鸢、白枕鹤以及叉唇无喙兰、尖帽草等北京新纪录野生动植物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不断涌现。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继发布了《北京鸟类志》、《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年版)》、《北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开展名录式保护管理。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大花杓兰、黄檗、软枣猕猴桃等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对麋鹿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与繁育,从38头扩繁到3000多头,在全国各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40处,成为世界成功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

北京还开展了全国首次区域性古树名木全覆盖体检,形成“一树一档”管理模式,通过探索古树主题公园、保护小区、古树街巷、古树社区、古树村庄等保护新模式,让古树名木“活起来”。

多措并举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自2020年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持续开展“绿剑行动”“清风行动”“春雷行动”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对涉林涉绿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全市还持续开展有害生物防控监测。目前已建立陆生疫源疫病监测站90个,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主动预警。林业有害生物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完成布设国家、市级、区级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近6000个,用于美国白蛾、春尺蠖等50余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首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越发健全,目前已建设园林绿化生态监测站17处,实现了森林、湿地、绿地等典型区域全要素监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全市还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布设固定样点样线,部署红外相机、视频传感器等设备,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地内生物多样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沙海江告诉记者,新时期,北京将以建设花园城市为契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逐步恢复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北京市将在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充分结合自然生态条件,优化植物配置,建设保育小区、生态保育核、留野区等形式的自然带,并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首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