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但很多人其实依旧坚信大放水可以解决发展问题,甚至认为所谓的“内债不是债”等神奇的观点,所以还是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说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一个经济体的产出决定了其居民生活水平的上限。钱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就是一张废纸,但其真正发挥作用是换来商品和服务以后实现,比如你花五块买了一顿早点,也就是说,一个封闭经济体居民能否吃饱,完全取决于产出的粮食肉蛋等基本物资是否充足,而不取决于发型的货币多少。所以,一个经济体真正的财富是生产资料和产出,当然也包括参与劳动的人,生产力越强大,则人均生活水平的上限越高,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突然天灾摧毁了封闭经济体的所有的食物,那么有多少钱都得饿死。

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货币是用来衡量经济体财富的尺标度,但真实的财富并不会因为超发货币而直接增加,不不能本末倒置,简单理解你可以在货币上多印一个0,但不能让货架上凭空长出商品。

2、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这个就要引入另一个很好用的经济学规律总结的公式,MV=PT,M是货币供应量,V是流通速度,P是价格指数,T则是经济产出的商品,当市场供给过多的货币M时,我们假设V变化缓慢,产出也不是一瞬间就提升的,那么就会导致物价指数的上升。

政府如何发型货币呢?有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央行借,或者换句话就是央行购买政府的债务,从而市场凭空出现大量的购买力,政府拿去市场还债或者购买服务和商品,但是当市场产出根本跟不上政府发行货币的速度,那么就会带来恶习通胀,信用货币一旦失去信用,那么大家都会尽快能的交出货币而尽量不收,这就导致了货币瞬间从钱就会变了废纸的属性,政府无底线赤字货币化往往是恶性通胀的根源。

3、货币不是印的而是借的。这也是基本的常识,央行印刷的纸币并不会直接供给市场,而是要靠商业银行放贷,居民再把存款提取成现金后才能进入市场,我们所说的钱往往都是银行的存款而非现钞,所以这些钱更多的是派生货币,比如你在银行存100块钱现金,对于银行来书就多了100块钱的基础货币,银行把这些钱加点利息再放出去,对于银行来说,一旦信贷产生,那么贷款人的账户多了100块钱存款也多了100块钱(之后还有利息),只要不是把现金都取走,那么银行又多了存款,继续放贷,当然也有超额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以及市市场需求等影响信贷的派生。

所以钱是信贷派生的,有人借钱才有货币的供应,尤其是向我国这样对赤字货币化相对谨慎的经济体,非常依赖市场举债,假设大家都不借钱,那么货币供应也就不会太高,也就是说,钱不是不想“印”就能印出来的,需要有人愿意借钱,这也是为什么宽松货币要么以赤字货币化,要么快速的拉低利率水平,一个是政府举债来创造货币供应,另一个是降低利息吸引信贷群体。

4、汇率取决于货币购买力,尤其是贸易中的商品交换。这个和第一个相关,假设一个经济体产业极其庞大,可以给外部的经济体提供各类商品供应,那么其货币往往就比较稳定,其他小货币再以此货币为锚点,根据比如石油能源以及贸易商品之间的兑换比例,来确定本国的汇率。所以本币的国际购买力非常取决于本国能为他人提供什么商品或者服务,金融服务也算。

假设政府开启赤字货币化,本国商品的购买力迅速下降,那么必然 带动的结果就是汇率的贬值,还是那么问题,大国货币与国际贸易品及一些大宗商品具有较强的绑定,当然浮动肯定是有的,但绝不会是数量级的差异,而当某一个经济体大规模发型货币以后,对内按照第二条就是通胀,对外自然是本币贬值,你印的越多,反而打击国家信用,居民应对财富稀释的办法就是也去冲击外汇,还会加速外汇储备的流失,根本就没什么外汇去买商品。

且不说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恶性通胀经济体,最近的国际红人经济体阿根廷,历史上这种本币失信的情况太多了,政府一旦开启赤字货币化来偿付以前的债务,必然带来货币购买力的急速下跌,对内表现为高通胀,对外则是快速贬值,短短几年就从几块钱,飙升到黑市的1000块钱,购买力缩水几十倍,官方根本就没什么外汇储备给你换,就算要换,也轮不到普通人。

总结起来,一个经济体的财富和生活质量取决于其生产力的情况,而不仅是印钞的规模,当货币供应过量时,对内带来物价指数的上升,对外则是贬值,尤其是赤字货币化,本质是向所有居民征收的铸币税,从居民口袋抢钱,直至恶性通胀摧毁整个经济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