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云先生学贯中西。因自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故有着非常深厚的国学功底。及至弱冠之年,却远涉重洋,到法国里昂求学。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美学和绘画成就给这位东方青年学者的审美观以巨大的冲击,在“批判地吸收”之中,不自觉地养成他自己独特的审美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湖光山色话九寨(天安门城楼悬挂)(国画) 60×180厘米

在民国之前,中国画师严守传统,所以宋元明清的画处处可见唐人绘画的影子,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师法自然”,但这种没有照搬传统的文人画当时颇受诟病,并且无法成为主流。而且更不幸的是,文人画最后也进入代代模仿承袭的怪圈。直到高剑父、林风眠、徐悲鸿等接受西方绘画艺术的画家的出现,才为中国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中国画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与生机。沿着前人的道路,杨敬云先生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发现。

▲南国春意浓 (国画) 69×139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国春意浓 (国画) 69×139厘米

绘画艺术和禅修相似,分四种境界:其一,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在绘画中属于造型艺术;其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指注重画的气韵与神韵;其三,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可以理解为使用准确的艺术语言表现主题;其四,山也是水,水也是山,不论什么题材,都能表现画家的审美诉求和人文关怀。我认为,杨敬云先生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他不但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去感知自然界和人文成果中的真、善、美,用传神的技法将感悟用艺术语言展现给读者,而且他还赋予作品更多内涵,展现他对自然、对人文的哲思。《神秘的香格里拉》是杨敬云先生的巨幅写实山水画,在他的笔下,梅里雪山气势磅礴、风光旖旎,并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肃杀与诡异,而是像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一样可以亲近;《硕果》也是一幅寓意深刻的作品,黄土坡上的桃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乍看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你发现了那看不到源头的石上流泉,你就会领悟到画家的深刻命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水居 (国画) 69×139厘米

杨敬云先生以山水画见长。画中常配以花鸟屋宇舟桥,主次、繁简、浓淡、虚实之间极有法度,一丝不苟。构图绝不同于摄影家的选景,而是根据画家的合理“调度”,使景物之间反映出自然的法则,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杨敬云先生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及全国各地,也创作了大批以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表现极其细腻却有意淡化的古代和民俗建筑,可以让我们读出画家对多元文化的深刻理解。一位文人说过,当诗歌和音乐都已沉默,建筑还在悄悄地诉说。桥和舟成为杨敬云先生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现实中,它们实现了空间的跨越,但在画家笔下,它们成为贯通今古,融汇中西的纽带。

杨敬云先生的中国画既有哲学家的思考,也有诗人的浪漫。正像《万松岭上》的题诗:“万松岭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半夜浮云去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重来山屿已春深》画的就是杨先生的胸中丘壑:“重来山屿已春深,渐觉飞花换绿荫。赖有啼莺先慰藉,声声催赋惜春吟。”可见杨敬云先生是性情中人,画意不乏诗情。

返璞归真,杨敬云先生的画风最后还是回归到传统上来。但他绝不拘泥于古人的笔法与墨法,而且完全摆脱了西方绘画技法的羁绊,在兼蓄今古,融合中西的基础上得心应手、无拘无碍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于成功的画家们来说,技法与技巧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考量,而审美取向、价值观和对艺术的态度、对文化风格的偏好、对读者的尊重以及对人、自然、社会的哲学理解,才是作品的灵魂。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能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仅仅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还能给读者更多的健康信息,传递正能量,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就能称得上是传世之作。读杨敬云先生中国画,颇有收获,特以诗赠:

胸藏丘壑笔雄奇,吞吐大荒闲赋诗。

墨焕和光融重淡,韵涵气象贯中西。

舟桥可化慈悲渡,草树终为锦绣衣。

无限江山凭指点,丹青着意颂明时。

艺术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敬云,湖南人,职业画家,1947年生,早年于法国里昂美术学院学习西画,回国后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主攻山水兼花鸟人物画。曾在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曾在广州、顺德、深圳、长沙、武汉、青岛等地举办个展。其作品创作手法独树一帜,中西结合,传统功力深厚,远看气势恢宏,近观细腻而有内涵,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收藏并悬挂。其作品深受美术界、收藏者等人士好评和喜爱。

(供图:杨敬云)

2024年5月23日《中国文化报》

D06版刊发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特别报道

《哲人的思考——杨敬云中国画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