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000块你招不到一个农民工,却能招到一个大学生!”

在2023年,不包括在校生在内的,16到24岁失业率达到了14.9%,而25岁到29岁之间的失业率则为6.1%,足以说明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每年毕业大学生有百万至千万人,一股脑涌入人才市场,但一些技术工种缺口却很大,足足有近千万人!不少企业都在喊“缺技术性人才”。

“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技术荒”?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读不太好的大学,也不愿意读专科或者技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北青政知新媒体《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为何不包含在校学生?国家统计局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人才短缺现状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高级技工的巨大缺口。

根据2017年的报告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已经高达近1000万人,这一惊人的数字成为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严重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信源:新华网《技能人才为何仍稀缺?社会观念、就业导向等因素导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理想的工业人才结构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再有十个工程师,同时还要有一百个技能人才。

干任何事基础是重中之重,而技能人才作为工业金字塔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工业体系的根本,而现在,这一金字塔结构已经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怀揣满腔的热忱,组织民众捡拾残破的设备,跃入冰冷的江水中搜寻零件,为我国工业力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幕幕振奋人心的画面,仿佛已是遥不可及的传奇,先辈们开创的好头却愈发没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级技工的缺口不断扩大,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严重瓶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不少重点大学毕业生,努力找工作,却一直被拒之门外,他们只想找个所谓“体面”的工作,每天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敲击键盘,根本看不上这些“操作性”工作。

而一些企业在招聘操作工人时,工资不算高,但只招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多少有点基础,认为招大学生大材小用了,刻板印象认为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如技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高学历人才因为就业难而裹足不前,而一些制造业企业却又大声疾呼无法招到足够的技术工人。

现在似乎正面临着一种怪异的就业困境,就业和招工两股力量相互抵消,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错配和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一周声音|统计局:600多万青年还在寻找工作 贺丹:育儿补贴应重点向青年就业人群发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分析

这种矛盾的根源可以从教育体制中找到原因,多年来,很多家庭一直奉行"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理念,过于看重学术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接受的是满满的书本知识,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环节,即使是工科类专业,也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教育观念,自然而然地也树立了一种"重文凭轻技能"的价值取向,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将进入名牌大学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对于技工院校则嗤之以鼻。

在绝大多数学生的心里,一提到技术学校,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差生待的地方",人们对技工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脏、累、工资低的刻板印象上,缺乏应有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85的高211一等,211的高普通本科的一等,本科的看不起大专,大专看不起技校,造成这种鄙视链的重要原因,正是社会长期对专科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不重视。

基于这种观念,家长们把技校当成了"暂存孩子"的场所,考不上大学孩子年龄有太小,那就把孩子送进技校"等一等",等毕业后到年龄了再去打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很多技校的实际面貌,不过是打工预备学校或少年待业收容所罢了,学生、家长不在乎,老师自然教书也不太用心,如此恶性循环,技校的教育自然愈加没落。

而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着部分技校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管理也较为混乱,这导致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不太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但部分不能代表全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分流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往往是优秀生源被高校一扫而空,而技校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生源。

即使有学生愿意选择技校,但就业通道依旧狭窄,很多大中型企业在招工时,仍存在一些不当的学历歧视,硬性规定至少要本科以上学历才能应聘,最起码也得大专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狭隘的用人标准,无形中也降低了学生们对技工职业的热情,所有这些纠缠不清的矛盾,最终造就了当前就业和招工两头僵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国缺高技术人才的这个问题,根源确实是系统性的,从家长到学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存在一种普遍的鄙视和不重视技能教育的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状况若不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升级就很难持续推进。

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值得重点学习,这是一种面向初中毕业生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普通教育,也可以选择职业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工和理论研究人员一样,都能获得政府的奖励和优惠,工资福利水平并无高下之分

高中生们也能看到技工职业的诱人前景,从而主动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深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会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习期间,他们一半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时间到企业实习实践操作,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机会,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贴。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极为重视,投入了很多资源,当下在德国有超过 350 种官方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进行招聘的时候,比起单纯的学历文凭,会更加注重应聘者的技能水平以及执业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德国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高级技工在当地产业工人中的比例,高达50%之多,"德国制造"享誉世界,正是因为有大批精通本领的高级技工作为支撑。

德国还打破了"唯学历论"的陈规,使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领域人才,享有基本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们对技能工种的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德国职业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政府将发展"匠人"作为重中之重,除了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外,还积极通过举办技能大赛等形式,发掘和培养高级技工。

善于"请进来、走出去"是日本的一大特点,为了吸引更多外国优秀人才,不仅制定了绿卡和永久居留权政策,还对高端人才提供了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发展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同样非常重视培养高级技工人才,除了在学校开设大量专业课程外,还会经常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技能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赛事,鼓励青年学子投身技能领域。

获奖者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奖金,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和荣誉感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技工=匠人"的正面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江苏省政协《日本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的经验及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策建议

面对高级技工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有力措施,为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不良影响

统一发放学历证书,并全面推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当前,国内教育体系中存在大学、专科、技校分离的情况,造成了"高低贵贵"的不良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效仿德国的做法,对毕业生统一发放学历证书,而不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行执业资格认证标准化,比如可以设置365种执业资格证书,每个证书分3到6个等级。

无论学生毕业于哪所院校,在毕业时都需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未来,用人单位招聘时将主要参考应聘者的执业资格证,而非仅仅看重学历文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制度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技校教育的歧视,使技校生和大学生在未来职场中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也能逼技校学生刻苦学习,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执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技校分散零碎,专业设置也比较分散,难以办出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对现有技校进行整合,将同一地区的技校合并成为规模更大、专业更集中的职业技术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规模化办学意味着生源质量的提高、师资力量的集中、实训设备的完善,从而推动技工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大型职业技术学院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树立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从根本上提高技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当前,技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加上工作环境和社会声望也相对较差,造成技工职业无人问津。

只有从教育、制度、经济和文化多个层面着手,全方位地改善技工队伍的状况,我们才能真正扭转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制造业的腾飞插上强有力的人才翅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