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底马斯克访华以来,有关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曾经作为营销亮点的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正逐渐演变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成为市场预期的下一个成长因素。

那么国内市场的车企们做好准备迎接高阶智能驾驶时代了吗?

1、高级别智能驾驶开始进入加速阶段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目前的特点在于高级别智能驾驶渗透率正在加速,同时开始下沉到中低端车型。

(1)高级别智能驾驶渗透率加速

15%的新兴产品渗透率是一个重要分水岭,代表着新兴市场逐步被主流人群接受,后续发展将开始进入加速阶段。

以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例,美国的智能手机渗透率也是2009年达到17%以后得到迅猛发展,并在2010年和2011年直接涨至27%和42%。新能源汽车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渗透率在突破15%后开始加速。

高级智能驾驶在今年初迎来渗透率奇点,新能源乘用车L2+高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经达到13.3%,高级别智能驾驶将进入加速阶段。

(2)中低端车型也有望搭载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

硬件成本的下降,让高级别智能驾驶得以向更低价位车型渗透。以激光雷达为例,早期的激光雷达价格多在2000-3000美元,如今国内的主流价格已经降至500-1000美元。

今年前两个月,高级别智能驾驶车型(以标配NOA, 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计)交付均价从去年的35.91万元降至33.79万元。

目前市场预计,小鹏可能将在其中低端车型Mona搭载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到时,高级别辅助驾驶将进一步下探。

2、NOA进度上,传统车企落后造车新势力一步

国内智能驾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L2级别,可在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下可实现智能驾驶,仅包括自动紧急制动和自适应巡航等辅助功能。

(2)高速道路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可在高速高架和环路等场景下可实现智能驾驶,功能包括自主上下匝道、主动变道等。

(3)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阶段,可在城市里可实现智能驾驶,能够处理日常交通场景中的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其他交通参与要素交互。

目前前两个阶段已经成功渡过,在第三阶段,NOA开拓的城市数量多少,以及智驾算法性能直接决定了目前车企的智驾实力。

目前来看,造车新势力们明显具备先发优势,而传统车企则继续落后。

(1)造车新势力领先了一大步

在城市NOA进度方面,造车新势力们总体分为四个梯队,之间的差距都不小,要想赶上前一梯队水平均需半年至1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第一梯队已实现全国范围NOA推送

目前,华为系(包括问界和阿维塔)和小鹏构成了电动汽车行业的第一梯队。

截至今年5月,这两家公司的NOA(导航辅助)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城市,支持城市主干道、支路以及国道、县道和乡道。

根据各大新能源车企设定的2024年全年NOA城市数量目标,短期内看来,没有其他国内新能源车企能够动摇这两家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以小鹏为例,小鹏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在造车新势力中名列前茅。

硬件方面,小鹏智能系统的传感器高达32个,是造车新势力中传感器数量最多的车企,形成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的全面组合;

软件方面,智能驾驶的算法迭代过程是从2D直视图+CNN——BEV+Transformer——端到端。

目前,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仍采取的是BEV(Bird’s Eye View)+Transformer 算法,通过鸟瞰式视角和新型神经网络架构Transformer,可以实现进行2D、3D不同序列之间的转换;

而小鹏已经开始引入AI智驾技术,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将智驾能力提升2倍。小鹏旗下三大模型神经网络XNet+规控大模型XPlanner+大语言模型XBrain不仅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场景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还能能通过不断学习人类驾驶策略,进行数据训练,从而提升智能驾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第二梯队已开启部分城市NOA,年底有望实现全国落地

第二梯队包括理想、蔚来、智己和极越等车企,尽管未能实现全国范围的NOA推送,但是也取得了不错的城市开拓进展。截止今年5月份,他们的NOA城市开拓数量分别是110座、726座、4座和5座。

这四家新能源车企今年的NOA目标,均是在今年年底能够跟上第一梯队的步伐,实现NOA全国范围的推送。

3)第三梯队暂未实现城市NOA落地,但今年年底前能达成

第三梯队包括小米汽车、极氪和零跑汽车等车企,截止目前都还未能真正实现城市NOA的推送,但是对于智能驾驶领域依旧十分重视,短期内有望达成正式推送。

其中,小米汽车有望在今年5月底率先实现10座城市的NOA系统落地,并计划在年底将数量提升10倍至100座城市;零跑汽车和极氪则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正式开启城市NOA,年底有望实现首批城市落地。

至于处于最末流梯队的造车新势力如哪吒等,明显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不大,今年在城市NOA领域恐也难有进展。

(2)传统车企再次落后

传统车企目前没有一家完成城市NOA落地,比亚迪腾势和长城汽车也只是处于部分城市的NOA测试阶段,勉强触及造车新势力第三梯队水准。

传统车企落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初期对智能驾驶的不重视,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3年初仍然对自动驾驶有所保留。

不过,比亚迪已经快速转向,其智驾工程师已经超过4000人。公司表示后续还将在智驾研发上投入1000亿元,计划将自研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部署在20万以上所有车型。

电动车的下半场,已经转向智能化,小鹏、华为已经领先,但智驾的竞争程度不会比电动化时低,只是这一次依旧会带来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