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哈尔科夫大战之前,普京又开始了临阵换将。

为什么说普京临阵换将,是“又一次”?

原因很简单,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截止2023年5月,普京已经至少有17次临阵换将,包括集团军层面的3次,军区层面的8次(西部军区4次,中央军区、南部军区各2次),军一级指挥官6次。

即便不算最近一年的临阵换将,这一次至少是第18次了。

别洛乌索夫出任俄防长,前任绍伊古调任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监管俄军事技术合作局的工作。这一次的临阵换将引发猜想:普京此举意欲何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伊古是没当过兵的防长,出身土木工程。

2001年,时年46岁的绍伊古被授予大将军衔。如今,他的继任者别洛乌索夫,则是一个经济学家,曾任第一副总理,今年65岁。这样的换人,究竟有何深意?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早已从速战速决的闪击战,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考验俄军的不是兵员、钱粮(对乌克兰是大事),而是源源不断的军工生产能力。

换言之,普京的临阵换将,或许是为持久战做准备。

战场上的临阵换将,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大忌。

中国古代有名的案例,就是战国后期的赵国,曾经的霸主和七雄之一的赵国,因为两次没有临阵换将,不但痛失好局,还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第一次长平之战,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老谋深算”的廉颇,导致40万赵国士兵被秦人坑杀,以致元气大伤。第二次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葱、颜聚换下李牧还将其杀害,以致自毁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德烈·别洛乌索夫】

当然,临阵换将也有积极的一面,正所谓“换将如换刀”。

当打不开局面、连战不胜或者军心涣散时,不失为明智之举。长平之战,秦国用韩非换下白起,给赵国使了一个障眼法。赵国用赵括换廉颇,则导致全军覆没。燕国不相信外来户乐毅,临阵换将导致伐齐功亏一篑。

在我军的历史上,临阵换将也有过很多惨痛的教训。

红军时期,“外来的和尚”李德换下了主席指挥红军,造成苏区全面失守,被迫转入战略大转移。鄂豫皖根据地张氏换下曾中生,红四队伍虽然壮大,却犯了路线之错,带来严重教训。

红军长征途中,兵强马壮的红四用自己的人换下了红一方面军五、九军团部分将领,在西征河西走廊途中,2万多人的队伍遭到重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

在我军历史上,有的临阵换将是成功的。

最经典的一例,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毛、周、王的“新三人组”换下博古、李德等“老三人组”,红军在四渡赤水后走向新生,被历史证明是无比正确的。

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的临阵换将也很经典。

第一次换将,是朱瑞、徐向前换下郭洪涛、张经武;第二次换将,是罗荣桓、陈光换下朱瑞,强化115师弱化山东纵队;第三次换将,罗荣桓在山东的领导一元化。

抗战胜利以后,主席对东北战场也有一次临阵换将。

1946年6月东北一元化,林总全面主持东北的工作。这是一次前瞻性的布局,和蒋校长频繁换人相比,可以说是以一敌三的妙招。

反观高开低走的蒋校长,又是怎么临阵换将的呢?

抢占东北伊始,蒋校长脑子还算清醒,用黄埔一期的杜聿明“挤走”擅长幕后策划、缺乏实战的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出任东北地区的保安司令。

如果说,心腹陈诚取代回南京养病的杜聿明是无奈之举,那么1948年1月,用卫立煌换下对他忠心耿耿的陈诚,就是对我军的神助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校长和杜聿明】

淮海战役期间,名将粟裕也有过成功的临阵换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发起围歼黄百韬第七兵团的战斗。攻坚部队包括陶勇4纵、王必成6纵、聂凤智9纵,还有陈锐霆的特纵。陈士榘多次独当一面,按理说,拿下杂牌黄百韬不在话下。

万万没想到,华野的进攻进展不大,但伤亡不小。

如何啃下这个“硬核桃”,粟裕在碾庄以南土山镇开会,决心调整前线指挥机构:陈士榘改为阻援,山东兵团的谭震林接替围歼黄百韬的作战部署。

山东兵团的主将许世友没来,但指挥系统相对完善。

攻坚战役重新开始以后,王必成和6纵被抽调到中野协同作战,谭震林和山东兵团很快把碾庄踏为平地,应该说粟裕的临阵换将收到了奇效。

抗美援朝前夕,在林总建议下,主席也有过临阵换将。

这一次,是由十五兵团邓华的班子,换下十三兵团黄永胜的班子。

临阵换将的原因,是邓华的综合能力比黄永胜更强。对于这一建议,主席很满意,志愿军司令部的彭总也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中)与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右)、副司令员陈赓】

对越反击战前夕,杨得志换下王必成,则有着稳定队伍、畅通军令的考虑。

普京走马灯一样的临阵换将,到底效果如何呢?

回顾普京的18次临阵换将,肯定是基于多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是普京对各级一线主将的表现不甚满意。

俄乌冲突以前,在过去33年间俄军总共参与10场战争,针对德左地区的,阿布哈兹,第一次车臣,达吉斯坦,第二次车臣,对格鲁吉亚,北高加索反恐,打击对叙利亚恐怖分子,克里米亚,顿巴斯。

过去的十战,基本以胜利收场,但持续2年多的俄乌冲突,俄军显露出了疲态。对于战争进展不满的普京,只能通过换人来改变局势。

其次,是为了大浪淘沙和锻炼青年一代的将领。

没有实战,都是纸上谈兵,所以,普京用频繁的走马换将,一方面试图改变战场态势,加速俄乌战争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轮战”中磨炼青年派,也不失为练兵之道和长远之计。

当然,通过临阵换将也是清除异己的一个办法。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上,通过战争时期的清洗和边缘化,是列宁、斯大林等常用的办法。普京作为强硬派,自然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旷日持久的俄乌战争】

但是从实战效果来看,俄军临阵换将尚未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实际上,高级将领只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环节,并不是战争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是人,一线将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我军的临阵换将屡试不爽,除了将领的个人能力突出,熟悉我军的一线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战争大势使然、实力使然。在战场上能不能笑到最后,从根本上讲是综合实力较量的结果。

参考资料:

1、《长征》,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毛主席教我们学用人》,吕敏著。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