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绍兴年间,金军攻破陕西延安城,尽俘城中军民。由于金军此前破城后屡次屠杀,激化了南宋军民对金人的仇恨,所以金人开始转变策略。为了表示宽仁,笼络人心,金人并未于延安城中大开杀戒,并对俘虏的宋军将领授予官职。

然而金人不知道的是,被授予官职的有一个名为李显忠的少年,他日后将与金国、西夏、南宋三国掀起一阵风暴,并给予金国重大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显忠出身将门世家,他的家族世代镇守边疆,李显忠自幼习武,从十七岁时就跟随父亲出生入死。金军攻打陕西时,李显忠和父亲奉命镇守延安,李显忠父子英勇作战,但寡不敌众,最后败下阵来,被金人俘虏。

金人见李显忠出入战阵十分英勇,想将这位将才纳为已用,于是授予李显忠官职。当时金人扶持刘豫建立了傀儡政权伪齐,让他们充当攻打南宋的先锋和炮灰。刘豫大举调兵准备南侵,命令李显忠率延安的军马前往北宋的京城开封。

李显忠临行前,父亲李永奇拉着儿子的手告诫他,只要寻找到时机就南归宋朝,不要因为他在金人手中而有所顾忌。李显忠谨遵父亲教诲,抵达开封后立即派人秘密联络南宋商议南归之事。

金人还不知李显忠联络南宋,金兀术因为李显忠高大威武,十分欣赏他,还提拔他做了承宣使,让他主持同州的事务。金人对于李显忠的器重并没有改变李显忠南归的决心,为了表示诚意,报效国家,他还设计抓住了金军的元帅撒离喝,准备渡过洛河南归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不凑巧的是,约定好的舟船由于误期没有赶到,李显忠等了半天,却没法渡河。金兵追来,李显忠自知带着撒离喝归宋无望,所以他和撒离喝折箭为誓,他放过撒离喝,撒离喝保证不报复同州的百姓。得到撒离喝的承诺后,李显忠放其归金。

李显忠起事前联系了父亲,父亲带着家人连夜出城,但终因没有接应,被金兵追上屠杀,全家二百余口尽数遇难。

家国之恨让李显忠对金人恨之入骨,他不可能再回金国,但南归宋朝已做不到,李显忠只能带着二十六名亲兵投奔西夏。李显忠给西夏带来了一份见面礼:金将“青面夜叉”。此人为西夏心头大患,屡次击败西夏军,所以李显忠将他抓来,让夏主十分高兴。

为表诚意,西夏派出二十万骑兵接应李显忠,并授予他延安招抚使的官职。然而李显忠归宋的决心依旧没有动摇,这让西夏十分痛恨,为了避免尾大不掉,西夏遣精锐骑兵铁鹞子军攻打李显忠。李显忠率领部下殊死战斗,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连战数名大将,士兵见状,个个奋勇杀敌。西夏军被打得惊慌失措,溃不成军,一战损失万余精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显忠俘获大量马匹,他招募兵马,大量宋民前来投奔,不久后就有了万余人的规模。于是,李显忠带着这支心系宋朝的兵马前往四川,投奔宋军,沿途中不断有人加入,抵达四川时已有四万余人。

宋高宗赵构对李显忠十分重视,亲自接见了他,并赐名显忠,李显忠其名因此而来。此后,李显忠一直位于抗击金军的前线,并且屡次挫败金军的南侵。李显忠因此名声大振,又因为他转战金国、西夏和南宋,所以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威名。完颜宗弼更是对李显忠评价道:“此人敢勇,宜且避之。”

南宋朝廷不敢怠慢李显忠,不仅授予他淮西制置使、宁国军节度使等重要官职,还把他的武阶官擢升为最高级的太尉。

宋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准备北伐收复中原。老臣张浚主持北伐事务,李显忠和邵宏渊担任北伐先锋。两人任务不同,李显忠攻打灵璧县,邵宏渊负责虹县。李显忠身先士卒,很快将灵璧县攻破,但是邵宏渊屡战不胜,虹县的战局陷入僵局。李显忠派人劝降了虹县的金军统帅,虹县举城投降。

久攻不下的虹县终于拿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邵宏渊却心胸狭窄,认为李显忠抢他的功劳,所以对李显忠心怀怨恨。不久后,两人合军,攻下宿州,兵锋直指中原。南方的孝宗得知后大喜过望,授封李显忠开府仪同三司、殿前都指挥使职,这让邵宏渊更加嫉恨。

后来,两人又因为犒赏士兵的问题发生矛盾,间隙愈来愈大。金军大军猛烈反扑,李显忠率军与金军血战,首战胜利,但金军后援抵达。李显忠让邵宏渊出兵夹击金军,但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导致李显忠以寡击众,最终战败,被迫撤军。

此次北伐以宋军的失败告终,宋军尽管颇有战果,但损失惨重,朝廷中的官员纷纷弹劾。孝宗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将李显忠贬为为果州团练副使。后来真相大白,孝宗很是愧疚,将李显忠官复原职,并赏赐银三万两、绢三万匹、绵一万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后孝宗再次见到李显忠,发现李显忠依旧高大威猛,气势雄健,十分惊奇,特令宫廷画师为李显忠绘像,并悬挂于宫阁中。

宋孝宗并没有亏待李显忠,但是可惜的是,这位威武的将领由于同僚的坑害,失去了那次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心中愈发积懑。晚年的李显忠体弱多病,不复往日雄威,他的壮志凌云被岁月和时局消磨殆尽,最终老死在了家中。

李显忠病逝于家中,生前死后都极尽殊荣,也可谓善终。但是,对于这样一位从金国、西夏转战万里,牺牲了家人和属下都要回归故国的大将,落寞的死于家中,可能比马革裹尸更让他失意和痛苦。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