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波先生是我尊敬和喜欢的一位前辈,先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张名片、一杆旗帜,成就很大。他睿智、幽默,待人和蔼、亲切,身上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魔力,让人愿意敞开心扉。每次与先生聊天,都仿佛遇到一束明亮的光,让我心里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收获感——无论是对人生的思考,还是对作品的感悟。

一天午饭后,我到街心公园散步,刚刚落过一场雨,地上湿漉漉的,不时有一两只蚯蚓在小径上爬行。

我构思了一首童诗:《听,蚯蚓在歌唱》“一只小小的蚯蚓/蠕动细细的身子/优雅地在地下穿梭……”。

写完了,我用微信发给了先生:“捡到一首小诗,请您方便时指正。”很快,我收到了先生的回复:“读到了,很有味道的一首诗。你对诗的感觉特别好,所以诗很自然,很单纯。读你的诗,读者会有亲近感。我还有一个想法:这首诗如果大致押上韵,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比如第一节押上‘人辰’韵,第二节押上‘姑苏’韵(你已经押上了),第三节押上‘发花’韵,结尾一段虽只两行,如能押上,全诗会在听觉上有完整感。不妨试试看。”

我以往写诗,总是跟着感觉走,捕捉住灵感的瞬间,一蹴而就,没有特别注意押韵的问题。我根据先生的指导建议,把这首诗从头至尾改了一遍,结构上也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四小段,变成三小段,让这首诗的形式更加整齐一些:“一只小小的蚯蚓/蠕动细细的身子/优雅地在地下蜷伸/那些草根、树根和庄稼的根/如同一片片白色的森林/他喜欢森林的味道/喜欢泥土的体温//困了/缩在土里睡一觉/那些平凡的土/让蚯蚓感觉温暖和舒服/累了/躺下来数一数根须/不论密集还是稀疏/蚯蚓都不会迷路//落雨时/那活泼的雨/敲打着树叶、小草和花/沙沙,沙沙沙……/蚯蚓钻出地面/仰起小小的脑瓜/与雨一起合唱/小雨哗啦啦”。

改好后,我再一次发给了先生。先生回复我:“经修改,押韵很自然,毫无凑韵的感觉。很难得,说明你对押韵已是很熟练了。两首对比着读一读,押韵的诗,那声音上的回环往复和流畅,使蚯蚓的形象充满了生命的动感和活力。押韵是为了朗诵有更好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先生还谦虚地说:“写诗,很有趣。要讲究一些。不是分行就是诗,在诗的形式上也要下功夫。咱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我的诗集《画一个你喜欢的我》出版后送给先生,先生对《走在草地上》《我把春天穿在身上》等小诗一一做了点评和分析。他告诉我,童诗要让小读者“体验到母语的美”。他认为,“写诗的灵感来自对生活的新鲜感。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新鲜感就有亲切的感受力,就可以激发想象力。带着亲和力和想象力去生活,就会常常遇到灵感的光临。”

在童诗创作的道路上,我能够遇见金波老师,仿若遇见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引导我“走向奇幻和奇美的境界”——我大概就是先生笔下那个“幸运的小孩儿”吧!(张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