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正在深圳举行。

从2004年至今,文博会已经连续在深圳办了20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也连续举办了两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第二十届文博会5月23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深圳商报记者 廖万育 摄

文博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也是国内首个获得UFI(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文博会发挥了什么作用,它又怎样影响了整体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今天让我们来聚焦一下这个话题。

文化产业的“推进器”和“风向标”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交流、合作,也需要碰撞、竞争,文博会就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这样一个超级平台。

文博会把全国乃至全球各种匪夷所思的文化产品、创意,各种异想天开的人汇聚到一起,帮助你打开脑洞,走出信息茧房,接受行业的信息风暴与头脑风暴 。

第一届文博会举行的时候,规模只有4.5万平方米、700多家参展商;到了本届文博会,面积扩大到16万平方米,共有超600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海外展商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20年文博会,把一大批文化企业、园区、商业模式推向了世界,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器”。

深圳大芬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油画第一村”,就跟参加首届高交会有密切关系,2004年11月18日,首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开幕,1000名画工身穿统一的白色T恤,举行油画创作表演。

从此,大芬村一夜走红,订单暴增。鼎盛时期,世界油画七成来自中国,中国油画的八成来自大芬村。每年产出500万幅油画。

汉王科技、永丰源、华强集团、洛可可设计公司、珠江电影制片厂等一大批企业,也都在文博会上抓住了重要发展机遇。

文博会还是中国文化产业重要的“风向标”,它与时俱进、不断发出行业变化的信号,引导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避免落伍、掉队。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IP时代,从国际化时代到数字化时代,再到今天的AI时代,只要你关注文博会、参与文博会,就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动,获得抢抓风口的机会。

本届展会最引人瞩目的“新风向”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即将到来。未来文化产业最大的风口,就是人工智能+深度数字化。

过去一段时间,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大奇迹,就是做游戏芯片起家的英伟达,其市值在1年多时间里暴涨了800%以上,目前市值相当于“腾讯+台积电”的两倍。英伟达之所以暴涨,是因为它的“人工智能芯片”最具竞争力。

而“人工智能+深度数字化”将重塑几乎所有的产业,这个风口就如同2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一样。比如人工智能未来不仅可以生产剧本,还可以直接生成电影、电视剧、短剧,可能导致整个影视产业链的重组,明星、编剧、影视基地的价值将被重估。

漫步在文博会的主会场和分会场,你能感受到“人工智能+深度数字化”氛围之浓。比如“网上文博会”已经升级为“云上文博会”,主办单位正在完善“云上”展示与交易系统,加快构筑文博会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和经营体系。

“AI”成为文化产业的高频词,类似数字科技创新中心、AI影视动漫基地项目、沉浸式文旅VR空间,成为本届文博会的重要看点,显示出文化产业正在跟新质生产力深度结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规格、国家级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从2023年第十九届文博会开始落户深圳,每年跟文博会一起在深圳举办。

这个论坛的设立,意味着每年文博会期间,全国文化领域的“最强大脑”都会汇聚深圳,从而推动文博会走在最前沿、越办越精彩。文博会则为“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提供鲜活的案例,以及实操中的反馈。两者相辅相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前行的重要引擎。

这个论坛的设立,对深圳有着特殊的意义。相比北京、上海等老大哥,深圳会展业起步较晚,缺少国家级的展览,尤其是国家级论坛。在上海,有规格高、流量强的陆家嘴论坛、虹桥论坛、外滩金融峰会;在北京,有金融街论坛、全球服务贸易峰会等。

如今,文化领域最高规格的论坛落户深圳,不仅是深圳荣耀,也是深圳的重要发展机遇。“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将和文博会一起,双星闪耀,带动深圳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从“严重逆差”到“世界第一”

2006年4月,在国新办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文化部有关领导痛切地说:“我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前几年的粗略估算显示,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大约是10:1。目前这个差距可能会更大”。“目前国际文化市场上主要讲述的还是西方的故事”。

当时,文博会刚刚起步。国家刚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厘定清楚,并在十六大上提出要“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随后,在文博会的助推下,中国文化产业驶入了快车道。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十八大以来,更是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举国上下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在政府支持、企业努力下,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到2023年我国文化产品年进出口额达1621亿美元,如果加上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则超过2000亿美元。

文化产品严重逆差的局面被彻底扭转,2023年我国文化产业出口额达1.02万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加近48%,年均复合增速达10%以上。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稳居世界第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有过童年、少年时代打进口游戏的记忆。那时候,国人常玩的游戏大多产自美国、日本。

如今,游戏市场已经改天换地,中国企业在全球移动游戏市场占据了最大份额。除了培育出腾讯、网易等世界级企业外,一批新兴力量也在崛起。比如米哈游,其旗下的网游“原神”全球玩家数量已经突破了3亿(截至1月末),月活超过5千万。

依托于短视频平台的短剧,正在颠覆传统影视行业,在这方面中国的创业者再次抓住风口、走在了世界前面。

中国创作的短剧迅速出海占领全球市场。这里面不仅有中国演员演绎的中国故事,企业也开始雇佣外国演员演绎更适合外国观众的外国故事。

中国网络文学也开始走出国门,产生全球性影响并产业化。根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统计,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5.2亿,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2023年,网络文学营收规模约340亿元,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

在今年的文博会上,代表着“中国文化新符号”的“新三样出海军团”——阅文集团、雅文传媒、枫叶互动、米哈游、微游互娱等精锐尽出。

阅文集团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力争把优秀的网络文学和IP作品带向海外市场。《庆余年第一季》剧集大热出圈后,迪士尼就预购了第二季的海外独家发行权,《热辣滚烫》、《与凤行》等影视作品也都重点在海外发行。

以《热辣滚烫》为例,通过与索尼影业合作全球发行,该片海外票房突破700万美元,在马来西亚、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上映首周分别斩获票房第一、第九、第二和第四的成绩。

撬动经济和竞争力的杠杆

今年3月初,美国知名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新加坡连续6场的演出,在亚洲引起了轰动。

据报道,此次演出将给新加坡带来26.7亿元人民币的旅游收入。演唱会举办期间,飞往新加坡的航班机票价格几乎涨了两倍,各旅游景点的预订量比平日猛增23倍。

演出甚至引发了东南亚多国政府之间的口水战,因为据爆料新加坡跟斯威夫特签订了一份“独家协议”,其他国家也想承办演出,但没有机会。

这次演唱会风波再次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影响力巨大,是一根不容忽视的杠杆,不仅可以撬动旅游业,还可以极大提升城市、甚至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韩国只是一个5000万人口的中小国家,由于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成功地通过电视剧、动漫、音乐、美食、服饰等,在亚洲乃至全球掀起了韩流热潮。韩流又助推了韩国手机、汽车等商品在外销,并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和竞争力。

过去20年,中国也成功实现了文化产业对国家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的撬动。据统计,到2023年末全国一共有7.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实现年营业收入12.95万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5月23日,在文博会主会场,观众围观机器人组队表演。深圳晚报记者 陆颖 摄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每年万亿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让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并赋能多个行业。

近水楼台先得月。曾被讽刺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广东,在过去20年里也通过文博会打赢了文化翻身仗。

广东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七分之一,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文化产业出口额占全国的五分之二!

如果说深圳通过高交会,成功打造了创新、创业之都,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城的有力竞争者;那么文博会则助力深圳,从文化领域的“一穷二白”跃升为文化产业之都、创意设计之都,成为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

文博会创办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23年达到了27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约8%。目前深圳文化企业超10万家,从业人员逾100万人;其中“国高”企业达800余家,境内外上市企业44家,专精特新企业253家。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文化产业的助力,深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文化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让深圳更具人才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后劲。

文博会即将开启新一轮“20年”,让我们期待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