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上海银行业科技支行梯度培育提升科技金融专业能力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努力在上海培育建设30家科技支行、90家科技特色支行,实现对上海市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功能区、产业园区的全覆盖。这将为全国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对各地农商银行做好科技金融的“大文章”具有借鉴作用。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篇,科技金融的提出,既体现出中央层面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也对金融服务科技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科技金融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商业银行是科技金融的“主力军”。近年来,科技企业信贷规模稳步扩大,金融“活水”源源不断赋能科技创新创业。以上海为例,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增长36%;贷款户数3.32万户,增长46%。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3039.08亿元,增长45%。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6633.36亿元,增长21%。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余额144.27亿元,增长90%。

上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上海农商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的成绩可圈可点。2023年年报显示,该行成立沪上首个总行级的科技金融事业部,与张江科技支行现有业务和模式有机融合、形成合力,逐步打造成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与机制优化的研发中心和科技专营团队孵化器。同时,结合上海市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空间布局,组建6家科技金融特色二级支行及2个科技金融特色团队。截至去年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925.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92%;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达20.47%,较上年末上升2.90个百分点。

透过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下发的《通知》可看到以下三点:其一,做好上海银行业科技支行梯度培育,采取“培育一批、新设一批、改造一批”的做法,实现科技信贷余额、占比、客户数逐年增加。其二,科技支行将以“四化”经营为核心,即专业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体系化运作及品牌化管理。科技支行将进一步探索实施机制和模式创新,鼓励设立针对科技金融业务的专属评价标准。其三,监管部门将建立“三化”配套机制,即多元化评估、差异化监管及持续化管理。

发展科技金融,体制机制的转变与服务模式的改进非常重要。科技支行的设立,可以给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带来新的机遇。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密集部署设立科技支行,有的股份制银行一个月内在多地挂牌逾20家科技支行或科技特色支行,有的中小农商银行也加入了设立科技支行的行列。例如,四川泸州农商银行自贸科技支行今年1月揭牌成立,内蒙古鄂尔多斯农商银行今年2月宣布设立全市首家科技支行。

科技支行和科技特色支行的密集设立,一方面可以促进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科技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比大,是农商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点服务对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持续探索服务科技企业的创新模式和手段,进一步做好科技金融的“大文章”。

科技企业往往具有“重知识、轻资产”的特点,缺乏担保资金和抵质押物,经营风险大,与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匹配,这些是制约科技企业间接融资的重要因素。上海的做法是,对于科技支行,鼓励设立针对科技金融业务的专属评价标准,根据科技型企业的业务特性和发展周期,同时充分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完善评价模型与审查机制。

以上海农商银行为例,2023年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突破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9.73%。信贷投向进一步凸显“向早向小、中长期、信用”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及贷款户数占比分别为80.17%、97.13%。科技型企业无抵押类贷款余额占比为62.9%;科技型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为42.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