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统治晚清近半个世纪,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但她的身后事却不太平。

慈禧死后经历了三次入殓,背后都有隐情,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就来细聊一下慈禧的身后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入殓:1908年

慈禧的死亡时间是1908年11月15日,与光绪之死仅隔了20个小时,一帝一后,相继离世,这丧礼就赶到一块了。

皇帝去世,称为驾崩、升遐、宾天。入葬之前,称为大行皇帝。大行皇帝最后停留的地方,在明代为仁智殿,也称白虎殿;清代则停放于乾清宫。

据档案记载,从顺治到光绪,每位皇帝的梓宫都是安放于此。光绪在瀛台死后,遗体坐上吉祥轿,由瀛台进西华门,抬至乾清宫入殓。

清制规定,太后去世,梓宫应停放于慈宁宫,并设灵堂,举行丧礼。慈禧太后在仪銮殿宾天后,她遗命在皇极殿治丧。

据信修明的《老太监的回忆》记载,慈禧太后于二十一日宾天,由隆裕为她穿上寿衣,之后搭上吉祥轿,送往寿康宫入殓,再将梓宫停在宁寿宫大殿,之后开皇极殿(此殿为宁寿宫前殿),办理丧仪。

光绪的葬礼不打紧,打紧的是慈禧的葬礼,生前集富贵与权力于一身,死后自然也不能降格儿,好在她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奴仆--李莲英。

慈禧在宁寿宫时,仍由李莲英照顾,他事死如事生,除了丧仪上的规矩之外,每天还照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侍奉。

早上让宫女给她打洗脸水,接着打开梳头匣子和首饰箱打扮一番,再然后照例要传膳,食物都是慈禧生前爱吃的。

早膳之后,李莲英还不忘喊一声:“老佛爷绕弯儿去罗!”,走廊上的人听见这喊声,也会像往日一样回避。

后世最关心的莫过于慈禧棺椁里放了多少宝贝,据史料载,慈禧的棺材极重,木料取自云南深山老林,单运费就花了十万两。棺材成型后,先用一百匹高丽布缠裹衬垫,之后油漆49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具体看下里面放了多少东西:

在入殓前,在棺底铺上一层金丝镶珠宝的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祖母绿两块,白玉203块。在锦褥上又盖上绣满荷花的丝褥一层。上面铺圆珠一层,共计2400粒。

头前部位置放有一个重22两多的翡翠荷叶,脚部放置一个重36余两的碧玺大莲花,慈禧遗体入棺后,头顶荷花,脚蹬莲花,寓意“步步生莲”,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慈禧身穿多层寿衣,仅金丝串珠丝绣礼服和外罩绣花串珠褂两件,就用大珍珠420粒,中珍珠1000粒,小珍珠4500粒,宝石1135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上盖有织金陀罗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经文2.5万字,缀有820粒珍珠。经被上还有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被子。

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有一颗外国进贡的珍珠,大如鸡蛋,为稀世珍宝。口含夜明珠一粒,据说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

在她身旁还有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石玉石珊瑚等宝物。脚下两边各放有翡翠西瓜、甜瓜、白菜,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两百多枚。

身体左侧放有玉石莲花,右侧放玉雕珊瑚树。

此外还有玉石骏马八尊,玉石十八罗汉,共计七百多件。

当宝物都殓葬完毕后,送葬人发现棺内还有孔隙,于是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的宝石。

不夸张的说,慈禧棺材里所放之宝物,恐怕是千古年来帝后之最,难怪后来被人掘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9年11月9日,慈禧出殡,英国《泰晤士报》对此有详细记载:金棺初以84人抬,这也是过城门时的最多人数,出城后,抬棺人又加至120人。

随行人员有摄政王、王公贝勒、军机大臣等,后有骑兵、伞队、喇嘛队、銮仪卫队,此外,由于从京城到东陵,要走四天,所以还有骆驼载着帐篷,以备行宫之用。

我们发现,慈禧从死亡到出殡,中间为何历经一年多时间呢?说起这事儿,由几个因素导致。

其一,慈禧的随葬品准备需要时间;

其二,皇帝、太后死后,选个黄道吉日出殡这是肯定的,光绪虽然死前没什么地位,但毕竟是皇帝,大清祖制:皇帝和太后同时离世,应先葬皇帝,再葬太后。光绪于同年5月份下葬,而慈禧的吉日就选到了11月。

其三,慈禧的陵寝修建也花费了很长时间,直到她死后才修好。

实际上早在光绪五年,慈安、慈禧两位太后的陵寝就已经竣工了,耗资也不低,慈安陵花费266.5万两,慈禧陵用银227万两。

两位太后的陵寝不论在规模还是装饰,在有清一代的皇后陵寝中都属上乘。但在慈安死后,慈禧认为她的陵寝没有慈安的豪华,于是,在光绪二十年,她决定重修陵寝。

说是重修,实际等于重建,原有的工料装饰全部拆除,之后装修得十分豪华,比如有贴金墙面,使用黄金4592两多。有64根黄花梨木柱。

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生前就先后向金井投放了六批珠宝,总之地宫内奢侈又豪华。

这一重修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也就是到了她死之后,陵寝才建好。

1909年11月15日,奉安大典完毕后,慈禧终于入土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我们已经见识了慈禧陵寝的豪华程度,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我们现在都能通过史料了解到慈禧随葬品之豪华,数量之庞大,与慈禧生活相近年代的人们,想要了解她的陵寝状况,那就更容易了。

但帝后陵寝十分坚固,一般盗墓者连入口都找不到,盗墓难度很大,所以,即使有人知道慈禧墓葬豪华,也进不去。

但到了民国时代,时局混乱,清朝灭亡,大清遗老地位直线下滑,大军阀们谁的命都敢革。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士,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掘慈禧墓的人,在1928年出现了,此人就是大军阀孙殿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入殓:1928年

孙殿英敢挖慈禧的坟墓,主要因为缺军费,发不出军饷,就会引发哗变,到时只剩下他一光杆司令,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拿一手电筒,光亮都不及珠光宝物闪闪金光,众人皆骇。棺中的慈禧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

据孙殿英回忆:慈禧墓内的随葬宝物多得数不清,······她口里含有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棺中的慈禧像睡着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上不得手了。

不过盗墓时,孙殿英可没手软,将慈禧墓葬几乎搜刮一空。而被掘了墓的慈禧就惨了,没有人对她有半分恭敬。

盗墓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等人到东陵,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重新安葬。载泽等人钻入地宫后,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慈禧遗体趴在棺盖上,头朝北,脚朝南,左手反搭在后背上,由于暴尸已经有40多天,遗体上长满了白毛。

载泽等人确认原内棺完好尚可用,于是众人将慈禧遗体放在如意板上,抬入棺内,内铺有一件黄缎褥,遗体盖了一块黄绸子,如意板未撤出,最后把地宫内捡到的慈禧生前的指甲和牙齿,用黄绸子包好,全部放入其内,最后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

相比第一次入殓的奢华,第二次就寒酸多了,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安葬。

不过有意思的是,晚年的孙殿英所得病症“烟后痢”,与慈禧死前病症类似,最后也死于此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次入殓:1984年

慈禧第三次入殓已经到了1984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人员,外加几名专家,组成一个10人小组,对慈禧内棺进行了清理。

这一次清理也很简单,遗体抬出,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就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所有物品也都原封不动的放入棺内,基本依照1928年时的原样,这也是慈禧死后的第三次入殓。

可能慈禧活着时,想到过被盗墓,但绝对想不到死后居然历经三次入殓,而且还是在不同时代。

所以,人啊,莫问身后事,且论朝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