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钱穆老先生,双眼噙着泪水,艰难的抬起胳膊,拉着妻子胡美琦的手说:“叶落归根,千万别把我留在这里,一定要带我回家。”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

周围的人无不动容,因为不久前,钱穆先生被人诬陷,最终被赶出了已然居住了二十年之久的“素书楼”,可他没能等来洗刷屈辱的结局,就这么怅然离世。而他的临终遗言就只有再质朴不过的落叶归根罢了。

虽然如今的两岸关系已经改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往来,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想要从台湾回大陆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漂泊半生的钱穆先生,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天资聪颖,勤读诗书

1895年,钱穆呱呱坠地,彼时的钱家在江苏无锡算是诗书之家,祖上几代都出过举人秀才。钱穆甫一出生便被父亲钱承沛抱在怀里,很是喜爱,逢人便说:“我有了这个儿子,比别人多了二百亩田地还要高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

钱穆出生之时,已是家道中落,虽然此时家中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宽裕,但每次钱承沛外出回来都会给这个小儿子带一点蛋糕或者酥糖之类的小零食,放在他床边的小桌子上。这样第二天早晨钱穆一起床,就能吃到父亲带回来的小零食了。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了钱穆7岁上了私塾才停止,可见钱承沛有多么疼爱和喜欢这个儿子。

钱家家族中有一个祖训,就是“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因此钱承沛也是读书人,而且非常有学识,他在晚清时期还中过举人,但因为自己的身体实在是太虚弱,所以无法赴任,只能放弃仕途,在家教书。在家中祖训的影响下,钱承沛早早地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学堂读书。

1901年,7岁的钱穆进入私塾启蒙学习,虽然他年龄小,但聪慧过人、忆力超强,私塾先生不管每天教三四十个生字,还是六七十个生字,钱穆都能牢牢地记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有一次,父亲指着一个钱穆没学过的生字“没”字,想考考钱穆,本想为难一下他,结果钱穆却根据字形说出了字的意思。这让钱承沛非常意外,高兴地摸着儿子的头说:“我这儿子上辈子肯定也是个读书人,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钱穆从小不仅聪慧,而且十分喜爱读书,家中有一部《三国演义》,钱穆非常爱看,看的次数多了,竟然都背了下来且一字不差。有一次,父亲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听说钱穆会背《三国演义》,便随便指了一段想要考考他,钱穆果然一字不差的全部背了出来,众人非常惊讶,都觉得钱穆是个小神童,听到众人的夸赞,钱穆自己也不免得意洋洋起来。

父亲看见钱穆渐渐变得骄傲起来,便问道:“你知道桥字怎么写吗?”钱穆答道:“一个木加一个乔。”父亲又问道:“你知道骄字怎么写吗?”钱穆答道:“一个马加一个乔。”父亲接着问道:“你知道骄字的意思吗?”钱穆不假思索的答道:“当然知道啊。骄字是傲娇的意思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父亲看着钱穆问道:“那你是怎么做的呢?”父亲直白的话语让钱穆瞬间羞愧的红了脸。父亲接着说:“文章光会背是没有用的,只有谦虚好学,才能做出好的文章和学问。”从此以后,钱穆不再骄傲,而是谨记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勤奋用功读书。

然而快乐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钱穆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这时的钱穆才12岁。父亲去世以后,家中的生活条件一下子变得更差了,但钱穆的母亲还是坚持让钱穆读书。她说:“无论家中条件如何,一定会遵从先夫的遗愿,子承父志,让钱家的孩子继续读书。”

看着母亲辛苦的样子,钱穆格外珍惜自己能够读书的机会,读书也比以前更加刻苦了。

钱穆是幸运的,1907年,常州府中学建立了,钱家的同族、钱穆的老师钱伯圭知道钱穆家境贫寒,便出资资助钱穆前往中学读书,就连读书的被褥都替钱穆准备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伯圭

钱伯圭还告诉钱穆,学习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把目光放长远,才能够有所收获。

钱伯圭的话使钱穆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不仅学习的范围变得更加宽泛,而且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夏天读书为防止蚊虫叮咬,就效仿父亲当年的做法,将双脚放在瓮中,渐渐地养成了手不释卷的好习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虽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

1910年,钱穆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可惜世事无常,钱穆在南京私立钟英中学求学不久,就爆发了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钱穆也被迫辍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此时的钱穆已经16岁了,难道他的学习生涯就止步于此了吗?

初登杏坛,著书立说

被迫辍学以后的钱穆,并没有就此放弃读书的机会,他在返乡的路上还曾乐观的说道:“学海无涯,只要有书,哪里都是学校!”

1912年,钱穆在亲戚的推荐下来到无锡的乡村当起来了教书先生,这一教便是十年。

十年乡教,十年苦读,十年求索,这十年的时间,为钱穆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

这些年里,钱穆一边教书,一边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后来,他又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尝试著书立说,并试着在刊物上发表学术意见。其中,《先秦诸子系年》这部著作对先秦诸子年代、行事及学术渊源,以及对战国史的研究,作出了系统的阐述,深得学术界的好评。

1927年,钱穆应邀成为了苏州中学的国文老师和班主任,本以为以后的日子会是春暖花开,没想到却成了钱穆最伤心的往事,甚至改变了钱穆以后的生活方式,他在苏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钱穆在苏州刚安定下来不久,他的妻子就因难产而去世,钱穆伤心不已,看着痛苦的弟弟,钱穆的哥哥便来帮着钱穆料理妻儿的后事,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中)

钱穆的哥哥本来身体就比较孱弱,又因为连日操劳而突发疾病离世。妻子、孩子、哥哥,三个最爱的人相继离世,这让钱穆备受打击。

痛定思痛,钱穆家族的男性自爷爷辈起,就体弱多病,他的爷爷、父亲、哥哥都没活过四十岁。为了改变这一宿命,钱穆决定一定要调养好身体,不再步父亲和哥哥的后尘。

从此以后,钱穆开始改变生活习惯,他每天坚持打坐、散步,并保持饮食清淡,只为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钱穆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他临终前。

1929年,钱穆娶了第二任妻子,生活的安定,让他有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学问上。随后,他发表了一篇《刘向歆父子年谱》的文章,这篇文章让钱穆一战成名,并获得了各方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

1930年,此时的钱穆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识地位,因朋友的鼎力相荐,钱穆来到了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

第一天来到燕京大学时,钱穆惊奇地发现燕京大学的教学楼,都是用英文字命名的,当时都说燕京大学是最具中国化气息的学校,显然这些以英文字母命名的教学楼让这一称谓大打折扣。所以钱穆向校方提出了修改意见,希望能改成以汉字命名。事后,燕大特意召开校务会议,讨论钱穆所提的意见,并最终采纳了这一意见。

钱穆在燕大教学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执教一年后,因为不适应教会大学的环境而辞职南归。

1931年,钱穆又被朋友极力推荐到北大任教。北大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大学,也是钱穆心中长久向往的神圣学府,在这里,钱穆和自己曾经最崇拜的胡适成为了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

在和胡适成为同事的这段日子里,两个才华横溢的人因为学术观念不同,而产生了较大分歧。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胡适认为应当与时俱进,摒弃传统,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而钱穆则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有所保留,取其精华,不应该一味崇洋。

在当时,胡适和傅斯年为一派,钱穆为一派,两方派系本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彼此却常常针尖对麦芒,更甚至还演变为了在报社发表文章,抨击对方的行为和观点。

虽然双方总是吵得不可开交,但在学术方面始终分不出高下,然而这种激烈的争论,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热烈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教书的日子总是快乐而短暂的,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后,钱穆离开了北大,受彼时战乱的背景影响,钱穆游走在各大高校传道受业解惑,这也使得他文思泉涌,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就有最著名的《国史大纲》,直至今日还被称为是中国通史的最佳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

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辗转到香港后,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大陆。

乱世情缘,相濡以沫

1949年,钱穆迫于生计压力,最终答应前往广州就职于一所华侨大学任教,并辗转来到了香港。但他当时走的太过匆忙,因此他的第二任妻子以及四个孩子都还留在大陆。

在香港,为了传播传统文化,钱穆与几个知己好友拿出仅有的积蓄创办了新亚书院。但学院初期的运营十分艰难。上到老师下到学生都穷的叮当响,但彼时的学习热潮去将这些辛苦通通吹散,师生苦中作乐常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倒也难得的畅快!

当时的新亚书院虽然没有光鲜的外表,但论起师资力量,即便是后来声名显赫的香港大学也都是望尘莫及的,诸如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这样的儒家学派的大家,亦或是金融界声名赫赫的杨汝梅,与钱穆不相上下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而书法大家有曾克瑞,就连钻营甲骨文多年的董作宾也位列其中,当时的新亚书院可谓是集大成者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前排左一)

钱穆在香港办学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耳中,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当时想要走招揽文人的路子,声名在外的钱穆自然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因此蒋介石多次邀请钱穆去台湾演讲。

钱穆本想拒绝,但迫于经济压力,最终还是答应了去台大演讲。

凭借着渊博的学识,以及旁征博引的生动讲课方式,钱穆在台大的演讲引起了轰动,也是通过这次演讲,回到香港的钱穆获得了美国人的资助,学校有了资助后也越来越有起色。

事业稳定后,爱情也在这时悄悄来敲门了。令钱穆想不到的是,他的学识深深地吸引了学校中一位年轻的姑娘,爱情的种子已经悄悄的被种下了。

这个姑娘,名叫胡美琦,她的父亲曾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可谓家境优渥。但自古美女都爱才子,胡美琦早已被自己的老师深深地吸引,只是没有机会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与胡美琦

1952年,钱穆第二次去台湾演讲,不幸的是,在演讲过程中台上一根柱子砸了下来,钱穆因此受伤住院了。

胡美琦得知老师重伤以后,立即赶往台湾的医院进行照顾。钱穆养伤期间,二人相谈甚欢,彼此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钱穆发现胡美琦虽然年轻,但文学素养特别好,而且独立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姑娘,而此时的胡美琦早已倾心于博学的钱穆。

虽然隐约感觉到胡美琦对自己的好感,但此时的钱穆已经有家室了,而且也已经快六十岁了,而胡美琦才二十几岁,这巨大的年龄差距,让钱穆退却,不敢越雷池一步。伤好以后,钱穆便匆匆回到了香港,想要躲着胡美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与胡美琦

但爱情总是如此神奇,就像张爱玲在散文《爱》里所说的那样:“于时间的无涯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有时候越想躲,反而来的越汹涌。彼时的胡美琦为爱也算是不顾一切了,于1954年来到香港,并在一所学校任职教书育人,两年后,这对年龄跨度达34年的老夫少妻最终走到了一起,并就此相伴一生。

这段婚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甚至对他们提出批评。但感情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段婚姻让钱穆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胡美琦带给钱穆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升华,还有生活上的安心。为了照顾钱穆,胡美琦辞去了自己的教师工作,在家当起了家庭主妇照顾钱穆的起居。

对此,钱穆十分感动,他为胡美琦写下了“劲草不为风偃去,枯桐欣有凤来仪”的名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与胡美琦

二人结婚后,胡美琦全心全意照顾钱穆的生活起居,支持钱穆创作,二人相濡以沫34年。

钱穆说:“美琦是我一生中最理解支持我的女人,也是我一生的知己。”

晚年风波,抱憾离世

钱穆可谓是情场得意,事业失意。婚后的钱穆受到好友唐君毅、吴俊升等人的排挤,无奈之下,只能离开自己曾经一手创办的学校,转而去马来西亚教学。

1967年,钱穆再次收到蒋介石的邀约,希望他能到台湾教学并定居,考虑再三钱穆最终答应了。

钱穆到达台湾以后,蒋介石非常高兴,立马将一处招待外宾的院落用来给钱穆居住,钱穆还给这个院子起了个新名字“素书楼”,钱穆由此得名为“素书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此后十九年的时间里,钱穆每周都会在“素书楼”里为学生们授课,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学问,而且会经常叮嘱自己的学生:“不论到什么时候,你一定要记得你是一名中国人,要弘扬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

当一切都慢慢地步入正轨以后,可不知道为什么,钱穆思乡的心情越来越浓,他经常坐在楼上,向远处望去,望向让他魂牵梦萦的大陆。

晚年的钱穆身体条件极差,视力也越来越模糊,但他依然坚持看书教书,一直坚持到了1986年才退休,此时的他已经91岁了。

1989年,91岁高龄的钱穆,本该颐养天年,却因为自己居住了多年的“素书楼”突然变成有侵占公家财产之嫌而受到非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最后一次授课

教书育人多年,无法忍受声名被玷污的钱穆,愤而在1990年6月搬离了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的“素书楼”,另觅住所。

遭此打击,已至耄耋之年的钱穆人生中最后一丝光亮也就此消失,双目失明、行动不良所带来的病痛很快就将这位老者摧残的更加风烛残年,仅在搬出素书楼后三个月,便到了要交代后事的地步。

胡美琦不愿相信爱人即将要离开她,强忍住泪水坐在床榻边,二人的手紧紧相握。钱穆的最后时刻仿若回光返照般的吐露出最后的遗言:“不要把我留在这,一定要带我回到大陆去。”

夫妻二人呢喃耳语,直至最后胡美琦独自握着已然无力的大手,哭的无法自已。钱穆享年96岁,这对相伴34年的夫妇就此天人永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美琦(前)

胡美琦处理好钱穆的后事,便将钱穆的骨灰暂时存放在台北永明寺。

此后的两年,胡美琦为了完成钱穆的心愿,奔走于两岸之间,最终成功将钱穆的骨灰带回了大陆,埋葬在了苏州西山。

完成了钱穆的遗愿后,胡美琦又多方奔走积极为丈夫正名,并将“素书楼”的前因后果详细记录下来,向世人公开证明丈夫并没有侵占任何公共资源。此后余生的22年,她将钱穆的著作一一整理出来,为完成丈夫一直期盼的弘扬国学典籍的愿望贡献出最后一份力量。

2012年3月26日,胡美琦在台病逝,享年83岁。胡美琦去世以后,她的骨灰和钱穆合葬在一处,两个漂泊在台湾的大陆人,终于又在一起了,这一次,他们一同回到了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钱穆的一生充满跌宕起伏,但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潮流,钱穆始终保持一颗学习向上的心,凭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力,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一代国学大师虽然就此落幕,但他的品格和精神,以及优秀作品,将持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