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谭学余大家风范永铭我心廿载怀念

今年的5月25日是孙岳先生的20周年忌日,我深深地缅怀这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我是孙岳老师的粉丝,在我十六七岁时,就像今天的那些追星者一样,如果看不上孙老师的戏,就闹脾气。

1960年我虚岁十五,看了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影片《杨门女将》后,对于戏份不重、只出场两次的皇帝宋仁宗的扮演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演唱者的谭派韵味实在是太攫取人心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孙岳老师的大名。

1961年孙岳老师有幸拜在谭富英先生门下,成为继承者,这完全是他的天赋条件和他所处的时代决定的。我从小就是听着父母所欣赏的谭富英先生那高亢激越、酣畅淋漓的唱腔而开始接触京剧艺术的,当我从《杨门女将》和《满江红》里听到孙岳老师那充满谭派韵味的演唱时,真觉得是天籁之音,悦耳动听。

我这个年龄看孙老师的新编戏较多,可能因为它更符合我们这代解放后成长起来戏迷的欣赏要求和审美情趣,也可能是因为孙老师这一批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艺术家,更适合演出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新戏。所以上世纪从六十年代看《杨门女将》到紧接着的新戏《初出茅庐》、《满江红》和《六郎探母》、《强项令》,一直到70年代的《红灯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摘缨记》,都是孙老师的精彩剧目。

在孙岳老师的表演艺术中,我最难忘的是《满江红》。那时我年纪小,不懂得艺术,只是觉得孙老师出场那麽一站,就光彩照人,靓丽无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酷!《满江红》既是孙老师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的。他把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正如李少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岳飞的定位那样:“堂堂胆气,耿耿丹心”。

那是我第一次看孙老师的扎靠戏,《满江红》的出场亮相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几句”引子“和“定场诗”念得铿锵有力,且韵味浓郁,加上一身银色戎装,配上炽热的锣鼓,顿时让我饱览了岳飞胜券在握时的豪情壮志。尤其是岳飞满怀深情奋笔疾书,抒写千古传诵的爱国主义篇章《满江红》时,边唱边舞,誓把侵略者彻底扫除的那种爱国主义激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编剧范钧宏、马少波,导演郑亦秋特为让孙岳展示“余派”和“谭派”这两派艺术特色而创作的亦文亦武的角色表演内容。望着孙岳老师扮演的岳飞,会让人想起谭、余两派的《定军山》、《南阳关》、《战太平》、《珠帘寨》等靠把老生剧目,他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宗谭学余。

而在《满江红》的后半部“大理寺”一场,岳飞有痛斥奸臣卖国的大段念白;“风波亭”一场又有大段唱腔。这些设置,使孙老师的表演才能得到充分挖掘,他把“谭派”的挚朴刚劲同“余派”的纤巧婉转结合得相当出色,因此,也奠定了他以后长时期的那种韵味醇厚、技巧精深的演唱风格。

尤其“风波亭”大段的"二簧”唱段“见屠苏”,是那样的韵味醇厚,令人想起传统戏里那些耳熟能详的谭派唱段。在和岳夫人的情感交流中,透露出千言万语无法倾诉的复杂、深沉的情感。我当时年纪小,体会不了,但我确实被感动得心潮起伏。我当时觉得孙老师真是演出了剧中人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的那种情怀、那种志向、那种精神!現在我懂得了,孙老师的《满江红》决不是在演行当,也不是在演流派,而是在演人物。

1960年李少春曾经满怀希望地说:“孙岳的条件完全可以继承‘谭’、‘余’正宗流派,而且应该掌握这个主流”。事实证明孙岳老师无愧这个评价,他在宗谭学余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并被载入史册。最可贵的是,他的一生无论做人还是做戏,都得到内外行的交口称赞。

尽管我后来也看到过众多名家的《满江红》,可能因为先入为主,我至今不能接受别人在这个戏里把“见屠苏”用“反二簧”的演唱方式,总觉得不如孙老师当年用“二簧”唱得更带神韵,更显谭余正宗,更有大家风范!因为“反二簧”总让人感到《碰碑》、《奇冤报》、《朱痕记》里面的那种凄凉和悲怆,有一股难言的低沉和压抑,掩盖了“精忠报国必我终身”的大英雄气概。这一点,我在他生前,曾经向他表述过,他也很认可。遗憾的是,他后来以恢复传统戏为己任,再也没有演过《满江红》。

而今,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就将我这一点诚挚的哀悼和深情的怀念,献给孙老师的在天之灵吧!

孙岳老师,我永远怀念您!

(作者:于无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