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陈子帅 任筱楠
“正如一位美国作家所言,‘我没有去过所有地方,但它在我的清单上。’中国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我可以每年都来中国,但我永远不会看遍所有风景——这正是我喜欢中国的地方,每次来都有新的体验。”22日,在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活动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洛杉矶会议及旅游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亚当如是说。这是他今年第三次到访中国。与不少与会美方代表一样,博亚当也关注到当前中国在推动入境游方面的努力。他表示,“中国已经具备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一切条件。”而如何将中国拥有的美丽风景、悠久历史以及迷人的美食展现给世界游客,疏通入境旅游的堵点和难点,让更多人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成为近来旅游业界重点关注的议题。
政策推动效果显著
携程集团入境游总经理孙博文表示,在多项利好措施带动下,我国跨境旅游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入出境旅游加速恢复。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居于入境游旅客热门客源地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旅客的入境停留时间变得更久。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有序扩容,国际航班持续增长,欧洲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恢复良好,根据携程机票数据,部分市场的订单已接近或超越2019年水平。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期推出的入境游便利政策措施非常精准,解决了很多针对性问题,并且已经开始落实。“过去入境游并不是春秋旅游的主要盈利板块,但现在大家都很重视,我们也在积极开拓相关业务,目前入境游的业务量是2019年同期的几倍。”
“新的入境游政策带来积极效果。下半年入境游团队和散客预订量都在提高。”中国和平国际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国际旅游中心经理范永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据他观察,最大的改善是在外币兑换方面,“目前很多酒店都安放了外币兑换机或是在前台提供外币兑换服务。”
《环球时报》记者也关注到,一些曾困扰入境游客的痛点也在逐步改善。在西安华清池景区的一家商户,一个中英双语的“国际友好旅游消费目的地”的标志牌非常醒目,上面显示多国的信用卡以及电子钱包均可链接支付宝支付。一位专家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他在杭州参加会议,在一家酒店大堂看到《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
与此同时,支付平台也在不断创新。腾讯金融科技外汇业务负责人戴海勇表示,“我们联合境内外金融机构探索创新,希望在现金和移动支付结合、卡与移动支付结合、数字人民币与移动支付结合等方面推出更好用的来华旅行支付产品。”
不少参与对话的美方代表都表示,他们关注到中国在推动入境游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并表示对中美双方来说,这都是一件能够互利共赢的事业。
疏通几大“堵点”
在入境游向好发展的同时,入境旅游的一些“痛点”和“难点”也有待进一步疏通。孙博文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入境旅游供应链亟须恢复,目前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的短缺尤为严重。疫情后,很多曾经的导游已经从事其他职业,不再回归旅游行业。如果入境旅游恢复到2019年水平,现有导游无法满足需求。
周卫红也提到,小语种导游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并非外语学院毕业的学生就适合担任导游,只有将语言与服务能力结合,才能成为导游。”对此,有从业者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导游证考试以及导游挂靠的相关规定,发挥社会力量解决小语种导游问题。
另一普遍困扰旅行社以及外国游客的问题便是一些热门景点较难预约。“我们无法百分百保证能预约到故宫门票。”范永利表示,故宫是多数第一次来北京的外国游客必看的景点,而由于目前参观人数的限制和提前7天开放预约的制度,旅行社无法保证客人能参观故宫。“我们希望能开通外国人预约通道,适当增加每天参观人数名额,或者把预约时间提前到1-3个月。”范永利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杨劲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热门景点承载力有限这一现况下,门票预约或可采取先来后到的“排队”的方式而非“抢票”的方式,对于非头部旅游景点,可以考虑取消门票预约机制,因为这些景点的门票本身就相对充足。“针对不同景区的门票制度,应具体分析和处理,不应‘一刀切’。为国内游客和境外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关键。”
孙博文介绍称,为解决这一问题,携程集团还联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建设境外游客融合服务平台,实现境外游客在线票务预订,同时在兵马俑景区门口落地3台多语言功能售票机,为没有完成网上预约的外国游客提供线下购票服务。
此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一些海外人士表示,他们对来华旅游有一定兴趣,但相关成本对他们来说很难负担,尤其是对于一些收入水平有限的大学生和年轻人。“这几年情况确实如此。中国的汇率相对稳定,然而部分国家的货币明显贬值。由于汇率变化程度不一致,使得我国旅游业受到影响,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价格水平偏高。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配置的价格上涨,也导致前往中国的机票价格等经历了明显上涨过程。”杨劲松表示。那么,如何化解这一问题?杨劲松分析称,首先要提高中国旅游产品的性价比,让境外游客能感受到物有所值。其次要提供更丰富和均衡化的旅游产品,要让那些背包客在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或小镇也能感受到中国旅游魅力。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业内人士还表示,目前中国出台了很多便利措施,但如何让海外人士充分了解是一个问题。周卫红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海外人士尤其是欧洲游客对中国政策了解不足是导致当前中国入境游市场尚未完全复苏的重要原因,“我们已经熟知的政策,但欧洲乡村的民众可能无法接触到这些信息”。周卫红表示,还需要多利用线下渠道在客源地进行“有效宣传”,从旅行社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在当地拥有对中国熟悉并友好的合作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大型旅游展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杨劲松表示,一些海外国家民众对中国存在偏见或者还停留在老旧的印象中,这与双方接触渠道有限有关。如何使中国的国际形象更丰满、更生动,这一直是业内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对那些入境游市场主体和地方提供充分关注和支持,让它们有动力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同时要学会推销,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最后还要鼓励到访过中国的外国游客回去后宣传中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博亚当也根据他的观察为中国入境旅游宣传提供建议,他表示,在美国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是绝佳的宣传使者。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他们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旅行。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最信任的信息来源就是朋友。这是中国拥有的绝佳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22日表示,现在入境旅游一些签证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和支付方面的技术性障碍正逐步得到解决。“下一步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外国人愿意来中国,愿意在中国多停留、多消费,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应该是空前的,发展入境旅游的信心也是空前的,我们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现代的、真实的中国。”
杨劲松表示,“中国整体层面的推广非常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到地方上去,地方如何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将市场秩序整治和公共服务做到实处,将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和引导落到实处,最为重要。”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些地方发展入境旅游的积极性可能不会那么高,认为“发展入境旅游更多是国家层面的事情,对于地方来说,吸引国内游客和外国游客的收入差别不大,境外游客并非是高消费代表”,所以从市场角度来看,动力可能不足。他表示,张家界深耕韩国市场,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戴斌表示,旅游业发展离不开城市之间的合作,希望更多城市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入境旅游这一国家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它对塑造国家形象、对各地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因为入境旅游会倒逼我们提高服务品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一些城市来说,通过发展入境游,能吸引更多外国商务会展人士来访,增加对外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