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培育成教学成果

本报记者 孙和保

又到心理健康日。日前,教育部决定从2024年起,将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心理健康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也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但面对心理教师缺乏、评价体系不健全、家校社医协同弱等问题,不少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监测和有效预防等方面遇到了瓶颈。

浙江省教科院副院长庞红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2年,在结合国情、校情、生情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张,经过多年持续实践研究,除了建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内容体系外,还建立了全员教师S-ABC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培训与认证体系等,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2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必须围绕解决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未来挑战”,庞红卫的成果获奖就有了必然性。他主持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十五年探索与省域实践”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是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又是怎样把一项研究成果逐渐培养成教学成果奖的,下一步他还有什么打算……本报邀请庞红卫一一为我们揭开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邀嘉宾:庞红卫,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主持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十五年探索与省域实践”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把握时代的律动

中国教师报:据我了解,从2002年研究生毕业您就进入浙江省教科院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工作,就您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学生心理健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庞红卫:21世纪初,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尽管有极少部分学生也会遭遇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学阶段。2015年之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凸显,浙江省学生心理检测数据显示,这个趋势在2018年开始加速,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2017年的8.3%增加到10.2%,2019年增加到21.8%,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进一步增加到29.6%。近4年,浙江省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总体维持在30%左右。除了心理问题检出率大幅增加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心理问题的低龄化,尽管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仍低于中学生,但相比10年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中国教师报:像您所说,随着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做了哪些探索以适应这种变化?

庞红卫: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从宏观层面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变化,教育部政策文件的侧重点也在发生改变。第一阶段(1999—2020年),教育部政策文件的重点在于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及强化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和组织领导等,通过纲领性文件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199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这是教育部首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2012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修订,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21年至今),教育部政策文件开始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视角,逐步向心理健康管理转变,开始关注家校社医协同,强调多部门合作。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源头、过程、结果和保障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建立自己的专业主张

中国教师报:作为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在时代的变迁和教育不断变化中,如何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专业主张?

庞红卫:研究方向的确立往往与个人的兴趣志向及专业背景有关。我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教育学,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点更多在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学校整体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整体发展中怎样有效发挥作用等。同时,着手建立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摸清全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跟踪关注本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在数据的掌握和分析中研判发展趋势,并在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中最终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

中国教师报: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中,您主持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十五年探索与省域实践”教学成果荣获二等奖,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

庞红卫:积极心理学在2000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彼得森提出,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2004年前后,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传入中国,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本土化改造,其中包括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涌现出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指标体系,将积极心理品质划分为积极认知、积极应对、积极复原三个维度。积极认知能引导个体看到事件的积极方面,也能对消极方面进行积极的诠释;积极应对能引导个体面临困境时勇于挑战,主动化解;积极复原能引导个体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中,通过自我调节、寻求外部支持等方式回到良好的适应状态。积极应对和积极复原又能推动积极认知发展。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具有积极认知、积极应对与积极复原三个维度品质的积极向上的学生,减少心理问题发生,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教师报:您构建与研究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体系有哪些创新性和引领性?

庞红卫: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创新性与引领性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本土化融合模式,我们把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主张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减少心理问题,而在于完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强调各品质同频共振,需要与学校教育融合,既注重优势赋能又强调困境锤炼。

二是建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内容体系,编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配套教材及融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品质内容的细目表,建立省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资源库。

三是首创全员教师S-ABC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培训与认证体系,建立心理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机制,制定心理督导师、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四级培训与认证标准,开发积极心理学导向的系列化培训教材,打造了全员化、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体。

四是建立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智慧平台。搭建省、市、县、校四级管理体系,完成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评估、上报、干预、回访与转介,提前预警心理问题,开展早期干预,助力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成果培育要不断“爬坡”

中国教师报:您的获奖成果在不断研究和优化过程中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庞红卫: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研究经历了15年的探索,自2017年开始在全省和全国范围进行应用和推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模式探索阶段(2001—201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框架与培养机制。当时的困难在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刚传入中国,学术界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比较模糊,也没有成熟的理论模式。我们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初步梳理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维度模型,开始探索三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模式成型阶段(2011—2016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框架转化为具体的培养内容,将培养机制落实落地。理论模型的构建难度很大,而理论模型转化成实践成果难度更大。我们充分借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通过多次研讨打磨,研制新时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指标体系与内容序列,制定地方课程标准与内容细目表,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实现内容、师资、方法融合,逐步形成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省域融合模式。

模式应用阶段(2017—202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已成型的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我们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扩大影响:一是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全省,通过典型示范、标准引领在全省大规模应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并逐步向全国宣传推广;二是通过定点帮扶、培训讲座等形式推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协助浙江省山区26个县补齐短板,实现心育“共同富裕”;三是通过专题宣讲、研讨交流,在全国推广应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中国教师报:一个研究课题或者一个具体工作举措,怎样才能发展形成一个教学成果?

庞红卫:要从课题研究发展成为教学成果需要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要在教学一线直面难点、痛点,持之以恒进行实践创新。教学成果与工作举措的区别在于教学成果是工作举措的理论性提炼,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学校或教师都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举措,但是这些举措如果没有理论提炼,只能算是一种工作经验。只有完成理论建构,才可能将实践成果转化成为教学成果,才可能具有更大的借鉴与推广价值。

中国教师报:在中小学积极心理研究过程中,您是怎样有意识要培育成教学成果的,外界给予您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庞红卫:2004年我首次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会上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引起我的兴趣。此后,我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并先后撰写了《积极心理学导向——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趋势》等研究论文,2013年开始在省域部分县区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联合我们团队申报的“中小学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十五年实践探索”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从2015年开始,我们团队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团队联合开始梳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成果。整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爬坡”的过程,从着手研究到成为成果参与者再到成果持有者,这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突破。在研究过程中,团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进取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准症结靶向施策

中国教师报:心理教师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许多地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难就是难在师资短缺,您提到的全员教师S-ABC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培训与认证体系具体是什么?

庞红卫: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创了全员教师S-ABC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培训与认证体系。其中,S证面向心理督导师,A证面向心理专职教师,B证面向心理兼职教师,C证面向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四证专业要求不同、各有侧重,目标是带动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浙江省S证持证人数63人,A证持证人数8500人,B证持证人数7.9万人,C证持证人数53万人,S-ABC证总体持证人数超过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0%,基本实现全员心育工作格局。

中国教师报: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在家庭、社会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许多问题不是教师和学校能解决的,家校医携手才是“治未病”、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生态的核心,在这方面您的成果又有哪些探索尝试?

庞红卫:本成果建立了“全辅导”(全员、全程、全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贯通“预防—辅导—治疗”全过程,带动全体教师及家长、社会力量全员、全域参与,在家校医“全环境”中锤炼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加强家校医协同,强化对心理问题的预防性介入,消除“病耻感”。我们整合卫生与教育系统专业力量,制作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科普视频75个、微视频196个,让家长、学生在认知上转变对心理问题或疾病的态度,消除“病耻感”,营造安全、宽容、接纳的社会大环境。

建立家校医联合评估机制,早期筛查心理问题,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科学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现状,动态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我们制定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目前,全省100%的中小学配置了心理检测系统,联合家庭、医院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动态评估,提前预警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助力学生心理复原力提升。

建立家校医联合干预机制,关注个体优势,突出心理复原力培养。我们联合卫生系统与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全国首家“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有效解决家校医资源分散问题。同时,整合医疗机构和学校力量,定期安排心理教师进入中心参与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不让成果“束之高阁”

中国教师报:成果的影响力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您的获奖成果从2017—2022年5年间辐射广东、山东、河北等地,您觉得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庞红卫:长期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以被动应对为主,忽视积极品质培养,难以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心理问题;二是主要关注问题学生,忽视全体学生需求,难以与学校教育融合;三是主要侧重单点突破,忽视整体推进,难以实现均衡发展的问题。

本成果聚焦的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凸显,原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应对新问题时“捉襟见肘”,无法有效回应时代需求的重大问题。我们把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为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关键,通过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诸多成效: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上实现了转型,突出积极发展取向;二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提升整体育人效果;三是建立了本土化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和模式,形成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合力。

中国教师报:接下来,您对成果的持续推广和优化有什么打算?

庞红卫:目前,本成果主要聚焦于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下一阶段我们将在大中小幼一体化视角下进一步深化研究,创新中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主张,构建更加完善的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体系与方法。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扩大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扩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人受益。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