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觉园林本身功能定位很重要,日式庭院很多都是出现在寺院中,本身就是为禅服务。而中国古典园林更多的是文人园林,是满足文人追求的,而文人自己追求的还不一定是禅。日本战乱时期贵族都是武士出身,发家的武士在家办奢侈宴席、炫耀金银财宝,毫无审美可言。他们想要高雅一下,要么去寺庙,要么单独修一个茶室。所以禅院需要与世隔绝,他们的生活和修身养性是分开的。

2、说白了,日本和尚心不够静,所以需要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去强制自己静下来

但中国禅宗早就过了这个步骤,讲究日常就是禅,参禅不再追求形式上的枯坐,而是在日常生活里体悟禅境,这也就是看山还是山

就像你看着枯山水,脑海里也没啥禅意,只有一堆石头从哪个角度拍好看。枯山水的感觉更像是从自然山水中提取了某种符号再以简单的砂石将其再现出来,属于典型的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有可能说这个流派就是为了让人快速进入第二境界审美而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园林属于将自然山水有意或无意的融入园林布局中,不直白的强调那些哲思符号存在,但有想法的园林设计师会用更自然的方式(比如以窗取景、半亭等等)将这些禅意元素摆放在园林中,根据游客自己的欣赏方式呈现出第一境界(看山就是山)或是第三境界(在看出了其中哲思内容后山依旧山)的样子。

3、中国园林本身就不是为了“禅”服务的啊!!中国哪个园林是为了“禅”而建的,除非是寺庙……还有小日子内心不净,浮躁不堪,才需要禅吧。另外中国本土宗教是“道”。一个是断代次数多人才传承理念缺失的原因,然后是中国南风园林多为士大夫阶层的私家花园,谈论日式园林多半把寺庙神社的布景风格包纳进去了,宗教玩的就是一个神圣感,强调的是秩序之美,人为感,而明清园林多为随性的精致,不破坏自然本身的结构之美,在自然的基础上稍加修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所以两者虽然系出同源,但是后面发展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以上是个人看法。套用王阳明一句话,表达我个人心中的园林禅意,“你不来看此园时,此园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园时,则此园的景色顿时明白起来,可见此园本不在你心外……”,寂静繁花便是禅意。

4、我更认可中国园林的表现形式,因为我们国家——其是在现代社会——讲究入世,希望人们去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对于我来说所谓禅意是在世俗生活中的某些地方忽然感触到的星星点点,是融入到平凡的生活里的,而不是像去寺院等归隐之地刻意追寻的。禅意终究是人的感悟,不能为了追求空寂感而抹掉人的元素。日本园林追求-空与寂,中国园林追求-实与静。本身的世界观就不一样,所以日本的禅意和中国的禅意追求也有根本上的不同。日本的禅意以空求色,中国的禅意以色求空。日本禅枯心罢世,中国禅入世修性。故而在一切文学,建筑等审美上都似而非非。

5、是因为日本在近代掌握了“禅”的话语权,从而确定了一个自己的禅的视觉美学,实际上《坛经》里六祖慧能所传达的禅宗思想,和日本园林八竿子打不着边,可以说日本近代从新定义了一个视觉上的“禅”的概念,如果你觉得日本的园林比中国园林有禅意,那是你默认了日本对于“禅意”的美学标准。审美级别不同,日本是基于日本近代和现代经济水平现代审美,日本园林在100多年前都经过基于日本本身美学内核基础上的现代审美的改良和优化,所以更有日本民族所以修饰完工后的那种美,并且在经过近100年的宣传和持续改良。中国审美是古代近代审美,是基于中国古代近代经济水平的审美,在经济基础上就落后日本一个时代。如果你能回到200多年前的日本园林,它大概率也不如现在的同一个园林美。中国的园林和中国的传统服饰都需要复兴,都需要基于较高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现代审美的持续改良。

6、日本园林就是个大盆栽,中国园林是个小世界,这就是区别,日本园林每处都是刻意设计,而中国园林在合理布置下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正因为这点随意,才表达了中国园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思想,如一个小型生态瓶,而日本园林,不去加以修剪,就会有枯败感,日本人也很喜欢这种物哀美学。

7、小时候有幸游览过没什么人的江南园林,那才是人在画中游,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哪怕当时我年纪小小、脑袋空空,也不妨我能沉浸于美,沉浸于天地与人文之间。我能感受到造化钟神秀,也能意识到属于人的巧思意趣。其实,中式园林也分很多种。其中也有极简派。只不过随着清代,很多文化都断层了。所以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园林就是非常的繁杂。还有,多去出门了解了解世界,多去学习学习中国历史,其实中国就是审美太多元化了,所以才没有文化上的“刃”导致让你感觉日本的审美很高级,如果你有幸能了解其他的地区的话,你会发现中国的很多地区文化都是在孤芳自赏。自信一点。文化复兴,我们都还在路上。中国的文化现在就要平民化,之前都高高在上,或者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区域限制太大,所以平民接触不到 导致我们文化不自信。日本的园林学的就是我们宋代的园林风。宋代当时的园林也就是偏向这样的。只不过现在都是元清的大富大贵风。

8、中国传统文学里也有体现禅理的园居设计,比如红楼梦里薛宝钗的蘅芜苑的园林建筑设计(清雅)和室内装修设计(雪洞),并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同时与大观园总体设计的花木砖石语言保持融洽的景观叙述。而且该处园居设计寓意同时呼应了庄子的虚室生白、陶渊明的东篱菊花、刘禹锡的陋室铭、苏轼的雪堂记,儒的君子修为,道的逸仙洒脱,释的居士禅境得到和谐统一的呈现。书里也是由宝钗向弟弟妹妹们解说六祖惠能的故事,“山中高士晶莹雪”,也是呼应了这一园居细节。

9、现代人常用“侘寂风”(虽然这一概念源起宋人佛道融合的美学哲理,不过现代这块文宣输出呈现的主要话语已经东洋化了)和“极简主义”这些标签来概括。这些标签化了的理解当然不能说不行,只是有很多古人思想精华,其中蕴含的由微妙可抵宏大的修为精神以及对物我天人的复杂思考往往被淡忘、忽略乃至遭到粗暴的剃刀式歪曲,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很可惜的。没经过积累沉淀,不领略大千世界,胸怀不纳古今山川,可能很难去了解什么才是大道至简。

10、中日的园林都有禅意,但还是日本园林禅意更多一些。中国园林多是文人作庭,文人气息更浓厚一些。而日本园林尤其是中世园林更多是像疏石雪舟还有将军身边的同朋众这些佛学造诣高的人做的庭,所以他们更多体现的是禅宗的味道。还有日本佛学一直都很浓厚,还出现了神佛习合现象。另外平安时期末期就有佛教末法思想普及的基础,所以到了中世佛教禅宗也能更快速地让人接受。日本的禅追求侘傺,一种客观上永恒的安静。这种安静可以通过客观世界中园林布景来提现。好处可以让没有修行的人直接感受到。

11、中国追求心静,慧能风幡辩就很好的提现了这点,为什么没有禅意,是心中无禅罢了。好处是懂得禅的人造诣深厚。坏处是不懂的人无法感受到禅意。这里仅以禅庭做讨论,文人园林应另作为另一种情况讨论。文人有禅有儒有道,和日本禅宗一起讨论不合适。虽然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造成区别的根本原因就是主观信仰不同。日本园林更体现禅意是因为在古代只有寺庙才有地有钱搞园林,比较拿得出手的园林都在寺庙,所以寺庙园林就代表日本了。其实中国寺庙的园林禅意更加深邃,依山傍水,讲求天人合一,奈何中国世俗大户人家的园林庭院更豪,所以豪门世俗人家的庭院就代表中国了,中国园林的特点就是豪。

12、日本京都我去过多次。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巅峰。京都的也是日本的巅峰。从结构上而言,苏州园林的架构是完胜京都的。家具也比不上中国。日本家具有一种呆板和腐败的味道。明清的家具更有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