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供5个关于心理健康工作可参考的观点。

作为一名一线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深切感受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我们的接访记录,孩子咨询需求主要集中在情绪失调(难以自我调节的抑郁、焦虑等)、学业倦怠(厌学、拒学等行为问题)、各种沉迷与成瘾(手机依赖、游戏沉迷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用小刀划自己手臂、考试时不停地抓头发等)、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等)等方面,且来访的学生呈现低龄化态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我想提供5个关于心理健康工作可参考的观点。

一是需要重新定位心理健康的工作目标。传统上,心理健康工作往往被理解为帮助人们避免心理问题,然而这种目标设定有局限性也不现实,因为“不得病”不等于“健康”,孩子“不出事”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其实,心理健康工作不是让一个人“不得病”,而是应该让一个人“更健康”。

就常见的“厌学”而言,属于心理“发烧”的一种“症状”,但是引发厌学的“炎症”各不相同——学生哪怕失恋都可能出现不愿意学习的厌学状态,其本质还是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所以,我们的工作目标不是消灭厌学这一状态,而是需要处理引发这一状态的原因——心理“炎症”。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更积极的心理状态,比如提供怎样的条件和支持,才能让学生更适应当下的环境压力,更能呈现积极的成长状态。

二是提升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预防和识别心理问题的专业能力。通常孩子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症状,发展为严重性心理问题,甚至已经患有神经症或处于精神异常状态。这是一个长期作用的结果(突发创伤类问题除外),需要长时间的干预或治疗,但是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机遇,也会影响家庭的整体状态。如果可以早点发现问题,就可以在问题萌芽状态时进行有效干预,减少心理问题对孩子造成的实际影响。可惜许多家长和教师都缺乏识别、判断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时,孩子已经抑郁了,情绪低落、意志受损,却常常被认为是懒、不懂事、不好好学习,结果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又进行了批评,导致孩子的抑郁情绪状态发展为抑郁症。

三是需要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测量工具,而且各学校的测量方式不尽相同,对心理“阳性”的评价指标也存在差异。所以,一名学生在同样的心理状态下得出的心理测量结果经常是不一样的,所对应的干预方式和方法更是完全不同,这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识别,也难以做到有效的早期干预。因此,各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做具体的研究和实践,建立相对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流程,这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和学校。

四是注重孩子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情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个人适应表现等支持性环境的建设,这是学生的“心理免疫系统”;另一方面,学生对社会情绪情感的承受能力也需要培养,这样才能逐渐调节自身情绪,合理应对情感期待,这是心理健康的承载能力建设,也是每个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五是加强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心理行业工作的准入规范。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工作,自然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孩子曾经因为心理咨询师的不专业而受到二次伤害。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确保他们具有识别和解决不同心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行业监管,确保他们能够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

总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亚健康问题、障碍类问题会互相转化,不同心理疾病、学习困难、适应不良等问题经常伴随共患。因此,心理健康工作注定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