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国剧市场,出现了一股“孤品潮”。

何为“孤品”?

不仅是指之前极少见到,未来更难以复制。

比如去年同期,有写尽东北往事的《漫长的季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年底,《繁花》又缔造出有腔调的“海派复古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不属于流水线制造的工业产品。

无论面子还是里子,都透着一股不可模仿的气质。

到了今年5月,“孤品潮”又迎来了一位超强选手。

某个角度来说,它的“孤品等级”,比前两部还要高。

这就是近期热播的《我的阿勒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合的是,这部剧的两位主演,恰好也来自上两部孤品——

《繁花》的“玲子”马伊琍,在剧中饰演女一号张凤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长的季节》的“傅卫军”蒋奇明,在剧中饰演外来打工仔高晓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看形象对比,两位演员的新角色,都发生了不小颠覆。

再看这部剧的画面。

虽然只有8集,但直给到观众的,却是“壁纸级”的视觉震撼。

雪山,沙漠,戈壁,草原……

这些难得一见的奇观,在剧中却是角色们“看到麻木”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美,人也美。

尤其是于适饰演的巴太,刚出场就硬控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山野风光适配度极高的率性潇洒,俊美的脸上有着未被世俗沾染的孩子气。

如果只是这些,这部剧也算不上孤品。

更不会让豆瓣近12万人,将这部剧评分一路拔高至8.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皮哥看来,这部剧可以浓缩成剧中的四句台词。

看懂了这四句台词,这部剧的看点和精髓,也就一览无遗了。

01、

“生你下来,是为了给别人服务的?”

她叫李文秀,一直努力想做一个“有用”的人,但总是事与愿违。

虽然梦想是成为作家,但现实情况却是高中没毕业,如今在一家餐馆当服务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着的时候,她会在本子上写点东西,但这些文字却只能引来周围人的嘲笑:

高中都没毕业的人,还痴心妄想当作家?

即使做社畜打工人,她也总是干不好,不是掉双筷子就是摔碎个碗,没少被老板痛骂。

没过多久,老是“白日做梦”的李文秀,带着100块钱的遣散费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秀是“疆二代”,多年前父母参加建设兵团来到新疆,从此在新疆扎根。

如今父亲去世,家里只有妈妈张凤侠和老年痴呆的奶奶,在阿勒地区经营着一家小卖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生活在阿勒泰的哈萨克族游牧民来说,张凤侠的小卖部简直是阿勒泰的“宇宙中心”。

放眼看去,方圆百里内只有这一家小卖部,当地人想买东西、想打电话都要到这里。

由于经常打交道,一些牧民会把钱记到账上,有的到现在也没还。

想要“发挥点作用”的李文秀,决定帮妈妈去和那些牧民“债主”讨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是想有用,越是容易弄巧成拙。

因为不会说哈萨克语,李文秀只能连蒙带猜的瞎比划,到头来总是碰一鼻子灰。

壮志未酬,她先是掉到水沟,之后又踩到马屎上。

一番骚操作让李文秀又气又无奈:看来自己马上要走马屎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心底里,文秀觉得自己是个“很难有用”的人,所以一直想证明自己。

当她终于为妈妈讨到第一笔钱时,不自觉地松了一口气。

她满怀期待地问妈妈,自己是不是个有用的人?

没想到张凤侠反问女儿: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服务别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着她指向身边的草原:

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就叫有用;

要是没人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

庄子曾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强求有用,反而会被有用所累;不如以无用之心,行有用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凤侠的这句话,也是对所有社畜的一记“清醒暴击”:

与其内卷内耗,在有用这件事上战战兢兢,不如坦荡一些,放下执念。

02、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如果给剧中人物颁一个“最具情绪价值奖”,非张凤侠莫属。

张凤侠名如其人,做生意公平公正,为人不拘小节,行事作风真个像潇洒恣意的女侠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天晚上,一家人正睡着觉,床突然塌了。

文秀被吓得目瞪口呆,张凤侠毫无波澜翻个身接着睡。

在她眼里,只要天没塌下来,都不算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她任由女儿尝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大不了摔个跟头再回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作为一个外族人,张凤侠在这里过得如鱼得水,在牧民中颇有声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对牧民的生活习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

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不可以居高临下的改变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逾越,懂分寸,正是这份尊重让她在当地牧民中得到尊重。

感情上,她也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

在买羊的途中,张凤侠意外搭救了在戈壁滩挖玉却被同伴抛弃的高晓亮。

单身许久的她,在这个夜晚重燃爱的火焰。

不久后,高晓亮带着张凤侠等人的货进城去卖,自此一去不回。

张凤侠虽然很伤心,但很快她就抹抹泪,嘴里念叨着“去你的吧”,就此释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别人问他“你男人是不是带着货跑了”,她潇洒一笑:

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么了不起,没了可以再找一个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没有一味沉溺在失去的泥潭里,而是直面现实,愿意为自己的恋爱脑买单。

还记得故事一开始,李文秀在听作家的讲座时,作家告诉了她一个写作秘诀: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爱与被爱,才能够收获相应的成长。

这不仅是写作的秘诀,亦是活在当下的真实感知。

03、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在《我的阿勒泰》原著中,作者李娟如此描述阿勒泰的风光:

“上面是天,深蓝明净;下面是草场,一碧万顷。”

到了剧中,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得到完美还原。

广阔的草地遍布黄花,远处是苍翠的松柏环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漠无垠,转场的人们骑着马,牵着骆驼,阳光勾勒着沙漠的轮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蜿蜒的哈巴河粼粼波光,孩子在河边嬉闹,捡拾着五颜六色的石子,远处雪山与林木的青白交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幅画面都充满生命的律动,让人有种“隔着屏幕吸氧”的满足感。

而我们惊叹的鬼斧神工,不过是当地人见怪不怪的日常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文秀抱着小羊惊叹“好可爱”,一旁的哈萨克族小孩却来了一句:

好可爱,十块钱一公斤!

我们视为“绝美”的山川草木、牛羊骆驼,是他们再真实不过的生活。

就像护边员朝戈说的:

牛羊,是牧民的一切;水草,是牛羊的一切。

牧民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发现有人为了挖虫草,在草原上各处打洞时,朝戈他们非常愤怒:

这种破坏会让草原陷入慢性死亡,最终也会是游牧民族的慢性死亡。

这种靠天吃饭的生活,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除了要保护草场,牧民们在不同的季节,还要赶着自家的牛羊翻山越岭前往不同牧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春夏之交,他们要从相对干旱的春牧场,转场到水草丰茂的夏牧场。

转场之行漫长而艰苦:举家搬迁,风餐露宿,还要看顾好牛羊以防狼群的袭击。

一年的大半时间,他们奔波辗转,大半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

但对于哈萨克族来说,转场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节日,如同日常的婚丧嫁娶,是重要的人生大事。

所以他们会整装待发,穿着体面,用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这场轰轰烈烈的行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拓展小卖部的业务,张凤侠带着婆婆和女儿,也跟着转场的巴太一家前往夏牧场。

她担心赶这么久的路会把衣服和鞋子弄脏,专门换上了旧的衣服鞋子。

途中路过朝戈家时,朝戈的奶奶看着张凤侠破破烂烂的鞋,说了这么一句话:

再颠簸的日子,也要闪亮地过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轻盈的一句话,流露的是化苦难为甘露的生命力量。

无论什么时候,不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哈萨克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04、

“鹰也不让养,猎枪也没收了,还算什么猎人?”

《我的阿勒泰》里展现了很多哈萨克族的民族特色。

比如杀羊之前,他们会围在一起祈祷为羊进行传统的“巴塔”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爱的马儿死了,他们会割去马的头颅挂在树上以作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盛大热闹的古尔邦节,赛马表演、射箭比赛、羊角舞等轮番上演。

除了各种民俗生活的展现,还有一个更严肃的主题:民族传统的坚守与消亡。

巴太的父亲苏力坦,是传统的坚定维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同意让巴太在马场工作,而是想让小儿子回来一起放牧,就像他们的先人一样。

大儿子离世后,苏力坦对于大儿媳改嫁的事一度也要固守传统,让她“夫死随弟”,嫁给巴太算了。

后来他同意大儿媳可以改嫁到别家,但孩子得留在他们家。

两个孩子尚且年幼,以后还要上学,四处颠簸的苏力坦如何照顾得好?

在苏力坦看来,在祖先的老规矩面前,孩子们只需要服从,指定不会办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这个“暴君”又有着老一代游牧民的忠厚和坚毅。

大儿子去世前,因为喝酒欠了小卖部不少钱,他把最珍贵的骆驼抵押给了张凤侠。

张凤侠母女遇到狼群,也是他及时出手救她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看似霸道的大家长,实则有着难以言明的痛苦。

年轻时,他是声名远扬的神枪猎手;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养的鹰放归山林,猎枪也上缴给了国家。

一身本领的老猎人,没有了用武之地,这让他感到无比悲哀:

鹰也不让养,猎枪也没收了,我还算什么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移事易的变化固然让人唏嘘,但该来的总要来。

就像李文秀说的,传统并不一直都是那样的,它们始终在发生变化。

就像一百年前没有仙女湾小道,两百年也没有猎枪。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看似世外桃源的彩虹布拉克,无法阻挡现代文明的到来。

人们转场时不再选择传统的危险的山道,而是走宽阔安全的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原上不再只有牛羊,摩托和汽车也悄然出现。

新的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有旧的事物随之隐去。

与其感怀神伤,不如“向前看,别回头”,过去的终将过去。

05、

在理想和主义之前,先有生活

和原著一样,剧版也是山野田园风的“治愈系”路线。

就像有观众说的:看完这部剧,感觉行尸走肉的身体开始回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滕丛丛曾两次到阿勒泰采风,在伊犁参加过婚礼,在富蕴参加过葬礼,民俗风情进行了深入了解。

用导演的话说就是,没有这两次采风,原著关于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可能就无法触达。

故事里,有李文秀这一代关于理想主义的向往;

有奶奶这一代挥散不去的乡愁;

也有对生活的美和诗意的探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的阿勒泰》不只是关于诗与远方的田园诗歌,阿勒泰也并非浪漫化的乌托邦。

处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也要面对家庭的束缚,直面命运的残酷。

故事最后,巴太为了救文秀,忍痛将受惊的爱马“踏雪”射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之间懵懂的纯爱戛然而止,巴太去了马场,文秀回了城市,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就像导演说的,19、20岁的爱情萌动,不一定会有圆满的结果,但却是促成我们蜕变的现实。

在理想和主义之前,先有生活——

这是《我的阿勒泰》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意义,也是其他治愈剧容易忽略的“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眼望去,在《我的阿勒泰》这条赛道,几乎没有相似的竞品。

也正是这样,才显出这部作品的难能可贵。

该剧在央视首播当天,就以1.5%的收视率登顶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随着口碑的不断发酵,这部剧或许也会和《漫长的季节》《繁花》一样,走出“后期发力”的口碑长线。

真心希望这部剧不要成为被市场和流量牺牲的“遗珠”,希望创作者的用心能被更多人看到。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