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这是人之常情,在农村的老人们就常说一句老话:除了生死无大事。

从古至今,关于生死一直都是看得很重。从传统文化中丧葬习俗的重视程度就看得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人死忌讳三六九,烧纸要避三个七”,就是在过去也流传很广的一个老规矩,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人死忌讳三六九。

“人死忌讳三六九”的规矩源于古代对日子的特殊寓意,它的意思是说在每个月逢三、六和九的日子,即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和十九,还有二十三、二十六和二十九这九个日子,如果老人在这些日子去世了,认为是不吉利的。

在古代,人们认为每个月的逢三、逢六和逢九的日子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好日子,因为这些日子往往与吉祥、顺利相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三六九出门走,二五八回到家”的谚语,就体现了古人对出门办事日子的选择偏好。它的意思是说逢三、逢六和逢九的日子最适合出门办事了,而在逢二、五和八的日子,这适合赶回家。

然而,对于去世的人来说,这三个日子却带有不同的寓意。人们认为,如果老人在这些日子去世,可能会给家庭带来不幸或灾难。

但是生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日子也是不能自己做主的。那万一如果老人真的是在这样的日子去世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有些地方也有这个规矩,就是如果老人是在逢“三六九”的日子去世的,那么家属们会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来破解这种忌讳,其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棺材上杀只公鸡。

其实这个也不完全是迷信,如今已经成为了很多地方的一种习俗了。比如在过去老人安葬也会挑选日子,有些特殊的日子也不能安葬的,比如“杨公十三忌日”,而这样做也不过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而已。

二、烧纸要避三个七

在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当人去世安葬了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烧七”,这个习俗如今在很多地方依然还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烧纸的时候也有一些规矩需要遵守,其中之一就是“烧纸要避三个七”。

这里先来说说“烧七”的传统习俗,指的是在人去世后每七天为一个周期,都要进行一些葬事活动,比如第七天叫“头七”,而第14天是“二七”,以此类推分别是三七、四七……七七。直到经历过七七四十九天后,就算结束了。

而烧七在有些地方也叫“做七”,在过去一般都是以一、三、五、七个“七日”祭较为隆重,而像二七、四七和六七就不怎么重视了,在后来随着丧事习俗的简化,现在很地方都是只重视头七和七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做七的时候,就要避开逢七的日子,即不能是每个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人们认为,在这些日子烧纸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吉利的事情。因此,在烧纸的时候需要避开这三个日子。

但如果真的遇到了,也有化解的方法,而且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地方会提前或推迟一天烧纸,有些地方则会让孝眷寄居在他人家中以避开这些日子,也称之为“走七”。

还有一些地方会用五种颜色的纸剪成三角旗插在坟头,还要用黑伞插在坟头,一边说风来旗里裹,雨来伞里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编的家乡这边就是这个习俗,烧七如果撞到逢七的日子,一般就是在坟头插黑色的纸伞,现在依然还有这个传统习俗。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可能对这些习俗不以为然,认为都是迷信的思想。但其实这早就已经成为了我国丧事文化中的一部分,就相当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便是很多人知道它是没有道理的,但还是会去遵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来是这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敬,二来这也能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尊重当地的习俗。

不说其他的,如果当地有这样的规矩,大家都很遵守,唯独自己不遵守,那也会被他人说闲话的,比如说是子女不孝顺等等。

所以如果当地有这个的规矩,还是要尽量遵守,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