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4岁的陆保平和起义军冒着日军的炮火,横渡乌苏里江,加入“国际88旅”后,他朝思暮想时刻准备反攻东北。

1918年,陆保平出生于辽宁锦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在家人的努力下,陆保平被送去读了六年私塾。20多岁时,为了糊口,陆保平和同乡加入伪满靖安军,驻扎在与苏联—江之隔的安东一带。部队除了连长是日本人,排长以下军官和士兵都是中国人。

陆保平读过私塾,被编入看护军,陆保平和不少战友接受了爱国反日思想。

1942年7月7日晚,经过长期酝酿,陆保平和80多名士兵起义,他们携带了一批日军留在军营的食品物资,打算坐木船横渡乌苏里江,前往对岸的苏联境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木船驶到江心时,留守的日军发现了异常,通过喇叭喊话:只要立即返回,可不予追究。

抉择关头,陆保平和战友用携带的小钢炮回应日军,大家齐喊:‘我们不当亡国奴,日本要滚出中国去,还我河山!’”

木船抵岸后,苏军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审查。渡江时与日军交火的表现,为他们赢得了苏军方面最大的信任。

数天后,苏联伯力军区为80多名起义战士举行了盛大的野营欢迎会,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周保中在欢迎会上讲话。伯力军区一位苏联将领则频频伸出大拇指:“你们是有骨头的中国汉子。”

1942年8月1日,在一个名叫瓦斯克的苏联村庄,来自中国、朝鲜和苏联的战士,共同组建苏联“国际88旅”,旅长就是周保中。

陆保平后来才知道,在国际旅成立的前后,日军多次向苏军交涉,要求交还起义的80多名人员及装备,但被苏军方面拒绝。

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步兵独立特别旅是一支隶属于苏联红军远东军区,由苏联、中国和朝鲜军人组成的特殊部队。1940年,侵略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总兵力达到12个师团、33万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则由原先的3万余人减少到不足2000人,抗联部队高级指挥员相继战死。在生死存亡之际,当时的苏联部队接纳了这批来自中国的“盟友”。

由于物资紧张,“国际88旅”的物资配给都是按照二线部队的标准供应。物质条件艰苦,苏军方面调来多台拖拉机,将丘陵地带的树林铲平,再配上发电机、火炉等,部队的营房纷纷建起。陆保平和战友们一边参加军政训练,一边在后方和前苏联人民一起生产,为苏军提供军服及食品供应等。

有时实在太饿,陆保平和战友们就在地里掏个土豆,填饱肚子。因为缺乏营养,很多人得了夜盲症。直到在苏联的最后两个月,他们才痛快吃上几顿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保平记得,当时一切都是军事化管理:睡高低床;食堂距离军营一公里,一日三餐排长站队进入食堂。八人一桌,吃得最多的是手剥葱和黑列巴面包,用餐时间只有一刻钟。夜里还经常紧急集合。因为夜袭或搞演习,他们的心里一直绷得紧紧的。

生活虽然很苦,但陆保平没有怨言。他感觉在苏联的三年造就了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他感觉很幸福。

尽管“国际88旅”曾多次提出赴前线抗敌,但按照苏军统帅部安排,该旅一直部署在中苏边境,防范日军的侵扰和威胁,并承担了对东北日本关东军的侦察任务,为对日作战做准备。

1945年7月,“国际88旅”派出280名指战员,秘密携带电台伞降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长春等重要军事重地进行侦查,为苏联空军标注出了上百个空袭目标。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军发动攻击。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完达山脉的丘陵之中,在要塞的山顶有一门榴弹炮,号称“亚洲第一炮”,最大射程达20公里。在苏军发动总攻的前夜,“国际88旅”小分队混入虎头要塞,炸掉了这门“亚洲第一炮”。

陆保平随部队回到国内,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1955年,陆保平从第四野战军转业到宜昌,一直在商业系统工作到1983年离休。他一直热衷公益事业,多次通过组织向灾区和困难家庭捐款。2013年底,陆保平一次性捐出了10万元的特殊党费。

2015年5月8日下午,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达姆季诺夫专程到宜昌,代表俄罗斯联邦将“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给97岁的陆保平。

垂暮之年,接受记者采访时,陆保平说:“谁能像刘胡兰那样,对铡刀面视死如归?谁能像董存瑞那样,用手托炸弹包炸碉堡?和他们相比,我算什么?”记者们感觉,出生入死的老兵们普遍低调,不想宣扬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5月31日,抗战老兵陆保平去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