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欢迎大家点击左上方德慧智关注并星标,经常文末保持互动:点赞,在看,留言,就可从订阅号菜单收到我们最新文章!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逾三百万人共同成长!
【德慧智】官方公众号:三十年教育研发经验的全生命周期教育平台,以伏羲黄老文化经典为核心的心脑慧性教育理论与孔子原儒思想结合,结合现代科学工具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超三十多万家庭和五大学校试验区学生身心受益!成就孩子幸福人生,成就社会幸福家庭!
幼儿生命时期,是修补、提升先天禀性中五德品格残缺和五德能量不足的最佳生命时期
8岁前的4—7岁的幼儿生命时期中,是一个先天内环境为主导期的生命环境,后天意识在这个先天内环境中迅速充分发展,而禀性中的先天五德不足逐步充分释放与暴露,并且逐步形成性格固化的时期。
所谓“7岁看老”,其中就包含着禀性释放和习性逐步熏染养成,共同构成生命性格的现象。
先天德一的完整性不足,处于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的分解状态中,是人类生命全息中的共性现象,也是自然大道留待人类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自我完善的机缘。
先天五德不足的集约状态,就称其为“先天禀性”。
如果这种先天禀性与后天智识系统相结合了,就成为人一生的后天禀性,构成每个人各不相同的、千差万别的品格和气质。
生命中德一的参差不齐,包括仁德(木)、礼德(火)、信德(土)、义德(金)、智德(水)等五个方面的强弱、长短、高下现象。
这些德一的五个子系统中,任何一项的缺乏或者过弱,都会对人体生命今后的健康状态和性格品质构成强大的作用力。
例如:
仁德阳木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生怒火,对人白眼冷对。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怒气伤肝、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仁德为肝臟健康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仁德缺乏的人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
仁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慈爱善良,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端庄,柔和畅达。
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怒气伤人,人际关系紧张而艰难,难以顺利发展。
礼德阳火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性情急躁,虚荣爱美,无理争胜,容易记恨和憎恨别人。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恨人伤损心气,导致五心烦热,忡悸健忘,神志紊乱,失眠多梦,甚至精神癫狂等症状的疾病。
并且,因为礼德为心臟健康之本,心主脉(血液、体液),礼德缺乏的人最容易上焦血气凝滞,音哑生疔长痈。
礼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行事光明磊落,明白道理,秉规持范,遵纪守法,不争不惑,不急不躁。
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贪求虚荣,逐美粉饰,而难以足踏实地顺利发展。
信德阳土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蛮横蠢笨,埋怨他人,无事生非。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脾胃损伤,胸闷气胀,嗳气吞酸等症状的胃肠溃疡疾病。
并且,因为信德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随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气短虚弱,腹痛吐泻,四肢乏力。
信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真诚待人,信念坚定。
人无信则不立,心无诚信,谎话骗人而自以为高明,也就任何事情都难以真正办好,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义德阳金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妒忌心强,虚伪好辩,逞能于是非中,对人刻薄残忍。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因气恼别人而伤肺,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咯血等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
并且,因为金德为肺臟健康之本,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义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助人为乐,助弱扶危,济安拔险,处善聚缘,处事果断,为人排忧解难。
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表现出吝啬小气,贪占便宜而形单影只,难以顺利。
智德阳水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多愁善感,迟钝愚鲁,自寻烦恼,忧虑自生,损己心身。
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耳聋耳鸣,腰腿疼痛,阳痿遗精,生殖障碍,泌尿系统病变等症状的疾病。
并且,因为智德为肾臟健康之本,肾主骨(骨骼、关节),智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类疾病。
智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声色不迷,虚怀若谷,处下不争,谦虚柔和,欲淡不贪,通达顺变。
那么贪恋吃喝,乱性败气,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以上,我们对五德缺乏可能产生的性格表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以及可能产生的疾病,作了一个粗浅地分析。
这些粗浅地分析也足够引起我们对早期如何在孩子们的婴幼发育成长时期及时地加以校正和补充,引起一个足够的重视。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五德不足,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其成因是多重因素的集约组合而生成,在此不作深入讲解。
但是,这种不足如果在它们没有后天转化以前,不及时加以改变,也就必然转化成后天信息植入形态,构成每个人的禀性特异气质。
在先天禀性没有释放之前,或者释放之时,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机,及时加以修补、调节、矫正最为轻松,而且容易。
在胎婴养虚和幼儿养性生命期时,这是一个最为容易完全的过程,正所谓“辛苦两三年,免却百年忧”。
因为先天中补先天最易,先天中调后天不难。错过这一珍贵的时期,先天转化成了后天,那么也就真的是一个“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问题。
而且,随着外因的强力影响,不良习性的沾染,也会迅速加重、加速这类禀性修改的难度。
先天禀性中的五德不足如果任其释放、进入、参与、作用于后天智识系统的形成过程中,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那么由于它们是在大脑皮质层逐步发育的过程中同步参与进来的,就会随着大脑的发育步伐而牢固地与皮质层紧密相结合成一体,先天转化成后天,从而形成整个人生生命期的后天禀性性格和气质。
道是人类最终必然的归宿,德是人类最佳的精神营养。
但是,德这个“一”的完整性状态,在人类的后天意识中很难保持住她的完整性,很难控制住不让德一朴散成五常,在人体生命中的后天智识状态中这种稳定性的保持不容易长期稳定。
我们成年人挂在口边的“道德”一词,其实所言都是常道、常德的概念,而并非老子《德道经》中所揭示的必须在先天状态中才能感格、体悟与验证的德和道。
成年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的屏蔽作用,如果没有真实的圣人之治的实践,返朴归真于先天生理状态,那么所言所行都只是一种后天的、常道的伦理道德概念。
所以,古人“道不足与常人言”的意蕴也正在于此。
因为常人是后天意识在主持自己的言行,怎么能够感悟到一定要进入先天无为状态下才能体会呢?
成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屏蔽作用,不打开、不迈过,那么就很难去体悟真正的大道、真正的德。
但是,7岁之前的婴幼儿却可以轻松地“感而遂通”,“感格致知”,“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这个7岁之前的生命期太珍贵了。
我们要是能够进入7岁之前的生命期,回忆到那种状态并且保持那种状态,那么我们对德、对道的体悟就能够真正地进入真道、至德,因为这一阶段不存在后天意识智障的壁垒。
7岁之前的先天生理极为重要,7岁之前的经典诵读教育,也最容易实现学习的最高境界。
例如,儒学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道学的“众妙之门”,释学的“灵”、“空”等上乘境界。
孩子们的发育,一般在3岁以后就很自然地逐步落入后天之中;先天中的“道〇”淳真状态,随着幼儿期的开始而转入了“德一”的内环境状态。
德治的“一”态,随着幼儿禀性与意识的结合而逐步分解,随着幼儿习性的沾染而逐步离失。
在人生的幼儿期,当人们未能主动保护和教育儿童继续保持住这种天性的自然无为的德一状态以后,德一的这种完整性就最容易发生解体而“一散为五”成为五常,顺着常道之规律顺变。
8岁后,就进入了人生的“仁治”时期,而开始迷失“大道”进入“常道”的人生之旅——也就是步入了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阶段,滑入德的五个子系统状态中。
由于它们已经是后天的状态和环境,是后天意识系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能量,所以儒学中又称为:常仁、常义、常礼、常智、常信。
在人出生以后,如果按照常规,一般规律性地经过0-3岁年龄期的阶段时,这种稳定的先天阶段都必然会自然地解体。
我们养育过、关注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3岁时期,有个特殊的现象:对3岁的孩子来说,人已经要独立地表现自己了。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他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母亲而显示自己存在的“反抗期”。
这个“反抗期”,不研究儿童的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没有回到自己那个时代,仔细地搜寻那个经历的可能不容易发现,但是这个“反抗期”非常重要。
这个“反抗期”在道医生理学之中,就是孩子进入后天释放先天中的禀性的关键时刻。
以这个时刻为起始,如果胎婴教育采用了德慧智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那么由于孩子的先天不足在胎婴期已经获得了修补调整,禀性中的不良因素、五德的参差不齐已经获得一些矫正,那么孩子先天禀性在向后天智识中释放时表现就不会太恶劣,反应期也不会十分明显。
如果我们未对孩子进行相似、相关的教育,而是任其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且先天禀性的欠缺又特别明显时,孩子的这个对母亲和父亲的反抗而表现自我时期就会非常明显,常常给父母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甚至会感觉到“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小坏蛋,这么小就想趴在我的头上拉屎撒尿!”这个反抗期,就成为“3岁看大”的最重要标志。
如果运用胎婴养虚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在3岁以前的教育中以德育儿,使孩子的慧与智发育正常,那么这种正常可以保持到30岁!
直至其“三十而立”,开创自己生命的新天地,创造自己良好的事业。
当然,那些任其自然发展的养育,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不同而已。
因为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所给孩子的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知识,这种感受就如孩子1岁时的感知是一样的。
只不过,此时是后天智识系统,从直觉认识事物,初步转换成为逻辑推理、分析验证的经验状态而已;
中学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它给孩子的只是如何认识这个有相世界的工具,告诉人这个有相世界如何运用后天的智识去认识,这一阶段正如孩子2岁时的语言能力一样;
而30岁以后,则是用这种语言去在这个世界上进行行动了。
婴幼儿的起步教育如何,的确可以定向出人的一生全过程。
凡是在家庭育儿错过胎婴养虚的,应当高度重视幼儿养性生命期的德慧智整体、全面教育。
先天禀性逐步向后天智识的释放,随着大脑的发育而同步完成。
人类大脑的细胞的发育,在3岁时已经完成了60%;6岁时,则完成了80%;8岁时,则达到90%;而9岁至20岁的11年间,则仅仅发展了10%的部分。
那么,在8岁前由于孩子并未完全退出先天状态,“先天中改后天最易”,就仍然是一个极佳的时机。
只要家长抓紧这一宝贵时机,仍然还可以比较快速地完成对孩子禀性的修正、矫正。
人类的后天禀性,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修改变化的;只是在不同生命期阶段,各有难易与时间长短的不同。
因为每个人都有“真性”的存在,真性是改变禀性的原生力,真性与德和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真性在胎婴时期和幼儿时期最为活跃,婴儿幼儿时期也是人类实现再造的最佳时期。
道医学派内以及修真界的金丹学派中,就是高度重视幼婴时期的生理价值。
“回婴忆望”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在老年时期、成年时期、青年时期,甚至少年时期主动克服后天智识的屏蔽、禀性习性的阻隔,在心身中建立跨越时间空间的通道,直接回到自己的婴幼时期的珍贵的先天状态之中。
在这种先天心身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矫正、修补后天的失误和错误,并且坚持保持这种先天无为的状态而改变整个人生,继而运用“婴幼心态”,重新给自己的生命进行定向而发展,创造生命的奇迹。
由此可见,婴幼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是可以重新塑造和改变人生一切的珍贵时期。
婴幼时期,如果不失时机地开展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给孩子的真性提供大量丰富的上善能量,那么她本身和她所主宰的慧识就能迅速地阻断、中和、消弥先天禀性中的不足,全面改变和提升生命中五行五德的品格,并且在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对后天智识同步发育结合的结果进行良性的校正,使幼儿的品格气质具有德性,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和健全的人。
预防不良习性生成,在幼儿时期还有一点同样极为重要,我们的家长和幼儿教师不可以错失机缘。
这个机遇,就是幼儿期是预防不良习性生成的最佳时期。
所谓“习性”,也就是在外环境持续的外因作用力之下,习惯成自然而沾染的不良智识意识和行为习惯。
这一点,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常常并未引起高度关注。
其实,父母本身的道德素养水平,家庭所有成员的道德思想境界,邻里朋友们的道德教养素质,幼儿园教师本身的道德人文气质,都是幼儿形成后天智识习性的环境和温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外环境因素。
孟母三迁居择邻的故事,我想对我们会有所启迪。
故事是说: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逝世了,他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成人。
起初,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触目即见的丧葬过程就比较多。
年幼的孟子,也跟着学会了一些大人们捶胸顿足、嚎啕痛哭的样子。
母亲看到以后就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举家迁移,将家搬到街市中。但是这次又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太近,孟子又跟着学了些如何做买卖和屠杀牲口的知识,回家就模仿给母亲看。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又将家搬到一个学宫旁边。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孟子在一旁看见了,也就一一地记住了,言语和行为变得循规蹈矩起来。
孟子的母亲这才满意地感叹:“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最终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了。
孟子经过母亲的精心培养和老师们的正确教导,后来成长为中国古代儒学的亚圣。
由此可见,作为家长和老师,只有高度重视外因对幼儿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力,积极预防不良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防止对幼儿心灵产生积习成性的作用力,才是正确的教养之法。
因为幼儿生命期是先天无为的阶段,心灵如同白纸一张,学习模仿接受能力极强,正是“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关键年龄期。
这一年龄期,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外因的作用力不能正确认识,对外环境的作用力不予以高度重视,稍一不慎即可能影响孩子的终生。
而且,幼儿时期沾染的不良习性,由于正处于大脑后天意识高速同步发展时期,因此习性能够极其容易地在大脑中转化成后天意识中的禀性,最后自然就会长期地体现在行为上。
只有“修之家,其德有余”的家庭,才能养育出具有道德品格的子孙和优秀的人才。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曾经记载着大量这样的事例,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据刘劭《幼童传》中记载:
丘养浩,3岁时他父亲抱着他去外祖父家玩,第二天,他就能够自己一个人跑到外祖父家。
后来父亲找到了他,问他怎么会自己跑这么远找到外祖父家,丘养浩却回答说:“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
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颗巨珠,当即就奉还给了外祖父,外祖父问他:为什么不给你母亲呢?
他回答说:“实翁家物,安得奉母。”
由此可见,这孩子在道德观形成的基础上智力聪慧,记忆力和直觉辨识力甚强。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4岁,与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而不抢大的。
别人问之,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孩子恐怕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心中没有德能的滋养。
张元,6岁时,祖父将其就井旁洗浴。张元不肯,说:“不能亵露其形于白日之下。”
王泰,幼岁时,祖母散枣栗于床,其他小儿竞相取之,唯独王泰不动。祖母问他,他说:“不取自当得赐。”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幼儿们在对父母的感情上、在道德观念上乃至在伦理观念上,都超过了同龄期未经良好道德教育的孩子,他们的德育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选自《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第162—169页),2016版。
全文完毕
请【点赞】+【在看】+【星标】获得更多好文推荐,智慧在路上,感恩您阅读!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编辑:文摘组 配图:云林 美编:心怡
德慧智教育,信用就幸福!
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
加社群管理员微信
一起参加学习吧!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累计帮助逾三百万人身心成长!
即可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点个“在看”&“点赞”,
公众号里不走失
热门跟贴